福建学习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莆田新闻>

关于莆田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2022年1月6日在莆田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2022-01-25  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杨珺  

各位代表:

受莆田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莆田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抓好“五促一保一防一控”工作,认真执行市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持续有力强产业、兴城市、惠民生、优生态、保稳定、重党建,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大力实施“双轮”驱动,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有力有效处置本土疫情,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向好。

一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一)抓统筹、稳预期,经济运行稳步恢复。出台加快鞋业高质量发展10条、促消费20条、促进企业复工复产25条等扶持政策,开展“攻坚两个月、奋战六十天”专项行动,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发展。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预计高于上年同期5.3个百分点,新增规上工业企业预计超90家,实施市级企业技改124家。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幅预计高于上年同期2.4个百分点,新增入库限上商贸企业预计超300家、规上服务业企业40家,开展覆盖餐饮、购物、文化、旅游、娱乐等各类促消费活动,拉动全市消费超50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幅预计高于上年同期1.6个百分点,粮食生产稳定,水果、蔬菜丰产丰收,新增万亩三倍体生蚝养殖示范产业化基地。

(二)促转型、育动能,产业提升质效并进。全面开展“343”重点产业提升行动,梳理提出62条“343”产业链条。国家新能源产业创新示范区加快建设,新型功能材料引进落地PA66等重大项目。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0家、省级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88家。数字经济规模约占GDP比重47%,成功对接第四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签约落地44个项目、总投资398.7亿元,7家平台入选省“未来独角兽”“瞪羚”企业。海洋经济约占GDP比重26.5%,启动“海上莆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率先编制“渔光互补”光伏发展专项规划。湄洲岛谋划全国首座“零碳岛”试点,并创建文旅产业示范区,制定实施“双碳”行动方案,打造全省绿色经济示范区。

(三)攻项目、大招商,发展后劲不断积蓄。建立市领导挂钩具体重大项目机制,强化“三看两评”考评,成立六个重大项目攻坚专班,“一天一会商”“三天一汇总”“一周一调度”“半月一汇报”,全年330个重点项目预计完成投资810.2亿元,超序时进度8个百分点,有170个项目年度投资超亿元;组织4次集中开竣工活动,66个项目实现开工、99个项目实现竣工;全年预计新增“五个一批”项目500个,总投资6000亿元,其中新增10亿元以上项目140个,居全省前列。58个项目获批专项债161.6亿元,预算内补助资金获批4.16亿元。成立正处级招商服务中心,全年预计对接产业类项目280个,总投资3360亿元。

(四)强功能、提品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木兰溪南岸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列入自然资源部试点清单,高铁新城完成1+3+N规划体系构建。港利示范区实现530亩旧村复垦,成为全省土地整治提供样板工程。绶溪公园晋升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批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和两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完成兴化府、萝苜田等历史文化名街保护修缮。新增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省级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6个,新改建农村公路67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6座,乡村基础设施有效改善。

(五)拓广度、延深度,市场活力激发释放。升级打造“智助”审批平台,探索“自己管、网上查”模式,全省率先推进“一业一证”改革,颁发全省首张“一照通”营业执照,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63万户。开发区体制机制进一步调整理顺,市级审批权限下放、人事薪酬、“管委会+公司”运营等实现突破,北岸经开区基本实现“区内事区内办”,仙游经开区、湄洲湾国投经开区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罗屿作业区成为全省首个、全国第六个运营的40万吨散货码头,与10余个海丝沿线国家(地区)实现航线互通。

(六)控源头、力整改,生态治理系统推进。实施木兰溪综合治理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增自动监测站27座,“智慧木兰溪”不断完善。新建改造城镇污水管网72公里、雨水管网60公里、城乡供水管网80公里,14个小流域省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比例100%,近岸海域22个国省控点位一、二类水质比例91.05%。造林绿化4.41万亩、森林抚育8.15万亩、封山育林3.57万亩。抓好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第一轮反馈整改任务、督察信访件全面完成;第二轮反馈“9+1”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1”个;转办的357件信访件已全部办结销号;省环保督察48项整改任务全部完成整改。九龙谷国家森林公园成功创建“2020年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全国露营基地试点单位”。

(七)补短板、强弱项,民生福祉有效增进。坚持七成以上财政支出投向民生领域。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建成教育类项目55个,竣工校舍面积57.9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534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落户我市,在沪挂牌成立医学专家人才工作站,全省率先建立五级医保服务平台,新增社工机构8家。公共文化设施更新完善,创作播出《山海情》等优秀作品,新建21个莆阳文化驿站。社会保障能力持续加强,城镇新增就业2.2万人,累计兑现各类稳岗奖补减负资金1.38亿元,城市低保标准由7920元/年增加到9048元/年。“12345”平台办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8.82万件,群众满意率99.5%。全面做好“菜篮子”“米袋子”保供稳价工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深化电信网络诈骗治理,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社会大局安定稳定。

总的来看,2021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持续向好态势。但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受原料和物流价格上涨以及本土疫情冲击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呈现不同程度回落,部分指标与市七届人大五次会次审议通过的计划目标任务还有一定差距,一是GDP增速低于年初计划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年初计划1.3个百分点,三成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停减产,规下工业持续低位增长,是影响工业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年初计划1.5个百分点,新签约合同额同比下降10%,部分建筑企业倒闭停业,影响建筑业产值;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低于年初计划1.5个百分点,超28%的限上商贸业企业无营业,房地产销售增幅同比回落,旅游、消费等恢复还需加快。二是固投增速低于年初计划4个百分点。新增入库投资较上年同期相比下降超60%,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下降30%,受要素保障制约等因素影响,部分项目推进难度较大,投资增长仍存压力。三是R&D投入增速低于年初计划3.5个百分点。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研经费投入强度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水平还不高。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建议

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是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预期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7.5%,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7.5%、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出口总额增长9%;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主要考虑是: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总体发展环境仍是机遇大于挑战,全市正处于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关键期,主要预期目标与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经济运行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二是“343”重点产业加速集聚。随着“双轮”驱动的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空间进一步打开,产业园区载体得到释放,“343”重点产业将加速集聚,产业结构将持续提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培育,这些将加快推动经济发展,预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R&D投入增长18%以上。

三是民生福祉持续增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居民收入增长的基础持续稳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预期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分别达81%和71%;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价格总体水平保持稳定,居民价格消费涨幅3%左右;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8.6万吨。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按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总体要求,组织实施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聚焦产业提级,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

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争取培育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3家以上。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力争高新技术企业突破300家。聚焦“343”重点产业发展,启动建设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2个专业技术研究院。督促合力泰、大唐5G、三利谱等新项目落地投产,培育高技术纳统后备企业,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开发。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围绕“343”重点产业梳理提出的62条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建链、延链、补链、壮链,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培育和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争取获得国家新认定3家以上、省级新认定10家以上,新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以上。加快国家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和国家异质结电池创新发展莆田启动区建设,打造产业集聚集群。加强技改政策引导,力争实施100个以上重点技改项目。

着力培育四大新动能。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北斗综合应用示范等项目建设;加快数字产业载体建设,引导数字经济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快绿色经济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打造全国首批“零碳岛”。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推进“海上莆田”87个省市海洋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发展“渔光互补”光伏产业。加快文旅经济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力争再创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6家。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持续培育众协联等重点平台,引导电商企业依托平台不断发展壮大,力争全年平台经济营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新增销售额50亿元。继续引导制造业龙头企业实施工贸分离,重点跟踪三棵树、华峰贸易、百威东南销售等龙头贸易企业,力争全年工贸分离销售额新增50亿元。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加快优质蔬菜标准化、生态果园示范基地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持续加大农业有效投资,力争培育3-5个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活跃的农业产业强镇,构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二)聚焦内需挖潜,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强化项目支撑。聚焦新基建、新能源、城市改造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投资力度,有效拓展民生、社会事业补短板领域投资,适度超前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落实鼓励民间投资各项政策措施,激发民间有效投资活力。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工作服务机制,初步安排市重点项目330个,总投资5341.5亿元,力争超额完成全年投资任务。推进豆讯云计算数据中心、哈纳斯LNG等100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推动永荣已内酰胺、正邦现代农业产业链等100个项目建成竣工,推动华峰绿色纤维产业园、永荣丙烷制丙烯等100个加快进度,加快HDT 二期、罗屿港大宗散货集散基地建设等30个项目前期工作。强化要素保障,优化项目审批事项。积极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中央预算内补助等政策资金支持。

坚持招大引强。完善招商服务机制,提升招商服务能力,强化市县区联动,推动招商项目转段接续。围绕“343”重点产业体系,科学谋划储备一批强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重大项目,推动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接续新格局。加强与央企、民企、外企总部的沟通对接,筹备好招商项目推介,力争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00个。

激发消费潜能。持续开展“全闽乐购”促消费活动,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扩大传统消费,拓展“莆田餐巴”平台功能,打造“莆田餐饮”名片,促进餐饮消费。发展数字消费,加快商贸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直播“662”工程,发展直播电商、定制电商、跨境电商等消费新业态。丰富消费场景,培育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完善“15分钟”社区便民服务圈,加快商贸业态集聚,发展商圈经济、夜间经济、楼宇经济。

(三)聚焦城市更新,推动功能品质新提升

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围绕“东拓南进西联北优中修”城市战略,接续推进高铁、绶溪等兴城市片区建设。加快推进木兰大道三期、八二一南伸,启动绶溪片区环线等片区道路建设,全年新改扩建市政道路60公里。推进36个棚户区改造17304套,完成49个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绿道互联互通,全年新增或改造绿道40公里,绿地70公顷、口袋公园35个。加快完善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短板,新改造供水60公里、污水管网60公里,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下。

协同发展持续突破。积极融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加快新建福厦客专莆田段、联十一线木兰三期建设;推进罗屿4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及散杂货集疏运交易平台建设,打造东南沿海铁矿石交易中心和国际中转港。

乡村振兴持续加力。加快补齐农村建设短板弱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加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力度,形成“串点、连线、成片”,打造一批具有山区、平原、沿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线。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以“三个建设、四个专项、五个振兴”为抓手,合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四)聚焦改革开放,激发区域发展新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北岸经开区、涵江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意见落实落地落细,推动仙游经开区、北岸经开区等开发区争先进位,加快打造国家级经开区。加快完成市属国有企业重组整合,持续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经济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巩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成果,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构建一体、可信、可控的公共社会信用平台系统。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探索推行许可审批业务跨省通办、省内通办,加快推行“清单制+告知承诺制”审批和容缺受理、提前审查、并联审批,提升企业群众获得用水、用电、用气便利度,深化跨境贸易“提前申报”“两步申报”“两段准入”等改革,加大减事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力度,推动政务服务即办事项占比达80%以上,补齐营商环境短板弱项。

促进外贸外资量稳质升。积极发展市场采购、转口贸易等外贸新业态,引导各县区建设1个线下园区,做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用好RCEP等多双边经贸协定,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经贸合作。加快湄洲岛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建设。用好侨资侨智资源,聚焦产业链发展,推进力宝综合体、金鹰绿色纤维产业等重大外资项目早落地、快到资。

(五)聚焦生态环境,发挥绿色资源新优势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围绕打造“六水木兰”和“美丽河湖”,统筹流域上下游、左右岸、陆域海域、城市乡村,全方位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加大大气污染物减排力度,强化部门联防联控联治合力,确保细颗粒物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持续开展好“清水蓝天”专项行动,保持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

贯彻落实能耗“双控”。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构建“1+N”政策体系,科学制定行动方案和配套措施,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和推广,加快推进开发南日岛、平海湾等海上风电。发展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探索建设“互联网+”绿色能源智慧系统,提高电网调峰和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

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健全入河排污口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木兰溪流域系统治理成果。推动市级“三线一单”成果应用,构建起覆盖全市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进一步落实生态司法与审计衔接机制,持续深化拓展生态环境司法服务保障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实践经验,形成“莆田样本”。

(六)聚焦惠民富民,保障民生事业新成效

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城镇新增就业2万人。组织实施“技能莆田”行动,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任务2万人次。做大做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等创业创新发展平台。实施居民增收行动,高度关注“平均线以下”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覆盖面,组建学前教育“总园+”集团 2个,新认定市级示范园2个,加快推进教育类项目建设,新增幼儿园学位5000个、中小学学位20000个;推动莆田东软职业学院项目建设落地;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开展学校课后服务,进一步规范管理校外培训。

补齐医疗卫生短板。加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抓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做到应种尽种;推进高铁新城医疗卫生项目、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建设;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实施莆籍名医回归工程,建立健全名医“师带徒”专科工作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强化兴化府、萝苜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力度,全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推进市博物馆、图书馆争创国家一级馆,打造、提升一批“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广倡导“全民阅读”。拍摄整理出版莆仙戏,完成莆仙戏1080首曲牌录制、后期制作等工作。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施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提升行动,确保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新增养老床位1000张,新建老年人助餐点8个。做好保障粮食和能源安全,落实好“米袋子”市长责任制,压紧压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加强价格预警监测和管理,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确保物价不出现大幅波动。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开展矛盾纠纷信访积案大化解行动,深化“党建+”社区邻里中心和“综治+”社区治理建设,推动“枫桥经验”向城镇社区治理延伸。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全市生产安定稳定。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折不扣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为加快推进新时代新莆田建设而努力奋斗!


专题推荐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党纪学习教育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新闻图片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