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升桥碑位于仙游大济镇大济社区红哗溪边,通高230厘米,宽72厘米,厚10厘米。桥碑所载石桥今已不存,只剩碑文如下: “联升桥,居善化(今大济镇)当道,上达永德,下通福兴,车马往来,仕商辐辏,盖不啻鳞集而口口。旧有石桥,建者潘氏,圮坏无遗。里人张廷驹,因临溪大路跤水深坏,行人难于跋涉。特奉德□城隍仁爷香火,募缘修复,示保步间。群扶举止,康庄无嗟,起隐□陆道,坦途跃履,既获其近而回流,莫济裳堂,尤病其劳。□以用剩缘金,得复长桥,诚诸□孝德不□欣乐助。诸施主世显徐淇园,林斗南,陈元臣等。职其事则廷驹徐淇园。乾隆癸未年(1763年)十月庚申日劝题兴造,至丙戍年(1766年),经有徐淇园世有义声,欣然加题银两,多设石梁,力保障完成,□□所作,名之曰联升桥,以垂不朽。恳其今将诸善信乐题芳名开列于左。张廷驹题□。大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荔月吉旦立。” 据乾隆县志载:神堂溪,在县西七里,发源于功建(今鲤城街道)富洋山,潺湲细响,南流绕彩画宫以入大溪。彩画宫是座观音庙,在桥碑西一百多米处,1989年原址复建。又查阅当代水文信息记载,红哗溪源于鲤城富洋村与书峰锦峰村交界处,流经书峰乡锦峰村、大济镇蒲峰村、蒲山村和山岑村。在山岑村与鲤城镇金井社区交界附近注入木兰溪。由此可知,清代的神堂溪就是现在的红哗溪,又作安华溪。 据陈文通编著的《莆阳名胜寺庙楹联选集》载:彩画宫所奉神灵非木雕泥塑,而是纸张彩绘观音神像后裱在杉木板上,故名彩画宫。三桥林氏源于晋江白叶,而白叶观音宫庙一直有此奉神之法。彩画宫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7年),为单殿土木,殿前构四角亭。彩画宫所在是古代仙游往永春之通衢,宫旁建有石桥,桥头坐两只狮子封住水尾,桥两侧各有一株古榕蔽荫。综上,彩画宫桥应是联升桥。 另据《仙游县城隍庙》一书介绍:传明嘉靖年间倭寇乱莆,仙游县城民将城隍爷暂移善化里凤山朝梧境内,取名“飞凤宫”,俗称“城隍宫”,“圣王宫”或“神堂宫”。这些宫名在莆仙话中的发音几乎一样,明显是文字与发音结合的多重讹变。 “神堂宫”现名“书庄宫”,但是当地村民还是习惯称其初名“神堂宫”。 乾隆县志载:神堂桥在神堂村,宋淳祐二年(1242年)建。“神堂桥”位置大概在现在的蒲山村,现已不存,但在古代是西北数乡镇往城关的必经之处。看来,很典型的溪因宫名,村因溪名,桥因村名。红哗溪虽短小,却是南北向的河流,十几米宽的河面阻断了东西交通,北边的神堂桥又太远了,正如桥碑所说“既获其近而回流,莫济裳堂,尤病其劳。” “联升桥”桥碑称“建者潘氏”,说明是女子所建。石桥修了三年钱款耗尽,有大功德主徐淇园再次捐款,里人张廷驹董事得以继续。现在的红哗溪目测不过十几米的水圳,桥碑说是“长桥”,并且前后修了四年,确实有点费解。更奇怪的是,这么重要的东西向交通要桥,居然不见载于任何方志。乾隆县志共收录善化里桥梁17座,独无“联升桥”。若非桥碑再现,联升桥就会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为人知。 图为大济联升桥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