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步游道 撂荒地 农户察看水稻长势 巨型水稻画 田间彩虹路 种植水稻 粮食是民生之根本,土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为有效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今年以来,我县应势而动,举全县之力全面打响了撂荒耕地整治攻坚战,盘活土地资源,守牢耕地保护红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希望的田野上,处处生机盎然。一份份撂荒地复耕责任状签订、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增加、全县种植大户迎来发展新机遇……这一幕幕的复种热潮在我县不断上演。截至目前,全县台账内外共有撂荒地面积16191.27亩,已落实复耕面积16115.55亩,完成率99.53%,已复种12542.16亩。 ■党政同责高位部署,筑牢粮食安全硬防线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副书记、纪委书记以及乡镇(街道)党政一把手为主的工作专班,制定责任清单,层层分解任务目标,细化粮食安全工作职责。各乡镇(街道)履行耕地保护主体责任,签订撂荒地复耕责任状,制定撂荒复耕复种计划,细化撂荒耕地台账。各级各部门坚持每日在工作群内实时更新全县撂荒地复耕动态,每两日通报一次复耕进度,形成了上下贯通、横向紧密、职责清晰的工作落实合力。 根据实际情况,县里统筹制定《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七条措施》,包括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大惠粮政策补助力度、完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等三方面内容。县政府将粮食生产和撂荒地的统筹利用列入各乡镇(街道)年度绩效考核、乡村振兴实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粮食生产工作调度下功夫,分解下达粮食生产任务,落实到乡镇、到村、到户、到田,及时对未完成播种面积的乡镇(街道)进行督促指导,并向所在乡镇(街道)党政主官函告提醒。与此同时,县委巡察办、效能办等采取定期检查与明察暗访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传导压力、压实责任,积极营造比学赶超、真抓实干的良好氛围。 ■种粮大户科技赋能,开启复耕复种新模式 今年以来,县里多次召开农机促进撂荒地复耕座谈会,与县内13家农机大户、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发出“仙游县撂荒地复耕倡议书”,推广铺开点对点挂钩乡镇帮扶撂荒复耕制度。此举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仙游上市企业意达公司承包西苑乡撂荒地500亩,坤旺、福山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社硎乡撂荒地500亩,黎民水稻合作社、黄辉家庭农场等种粮大户承包钟山镇撂荒地660亩等。 与此同时,县里持续加大大型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组建招商专业队伍,负责招商引资、项目谋划、落地项目、推进服务等工作,引进外地种植大户、农业企业来开荒种植,并出台前三年给予免田租优惠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来,钟山镇朗桥村来自泉州、福州的兴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春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稻和米业家庭农场等三家大型外地农业企业,累计开垦撂荒地500余亩,种植水稻、玉米、甘薯等农作物。有了农业大户的“加持”,当地不少农户当起了“甩手掌柜”,他们把自家土地租给大户后,自己进去农场打工,不仅可以在家门口领取工资,还能收取流转土地的租金,真正地给农户带来实惠。 在“科技赋能、招才引智”方面,县里做足文章,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吸引想干、肯干的年轻人成为新一代“农人”,托起乡村振兴新希望。如吸引游洋镇霞峰村返乡大学生曾钟祥,承包该村100亩撂荒地种植水稻;年仅27岁的晋龙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晋龙,响应号召承包石苍乡150亩撂荒地,他的合作社实现育秧、播种、喷药、收割等水稻种植全过程机械化,为撂荒地复耕复种打开了科技新模式。 ■激励奖补政策到位,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连日来,我县各地农机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农民纷纷带着土地确权证和“一卡通”,到所在村委会登记造册,申请各类各项种粮补助套餐。今年以来,我县持续加大惠粮政策补助力度,最高每亩可补贴2800元,这在目前全市各县区中,种粮补贴力度当属最大。 在已有种粮补助的基础上,我县加大种粮新型经营主体补助、晚稻和马铃薯种植叠加补助、水稻集中育机插秧补助、水稻机插秧服务补助、撂荒耕地复耕种粮补助、撂荒地复耕工作奖励、撂荒耕地机械复耕补助。在撂荒耕地复耕种粮补助方面,首次新增由县级财政补贴基础台账外的撂荒地复耕种粮补助标准600元/亩。 在奖励种粮大户方面,今年起,我县对连片种植30亩以上粮食的农户,早季种粮奖励标准由原来的每亩30元提高到每亩100元,通过合作社承包一批、大户发展一批、动员群众自治一批“三个一批”,推进撂荒地整治。同时,针对撂荒地复耕复种的客户,金融服务机构采用授信额度方式进行授信,主动上门办理,线上快速审批,为企业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扩大粮食生产注入了金融“活水”。 各乡镇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出台各自种粮补贴叠加政策。如西苑乡按照“逢荒比治”原则,制定“作战图”,推行“群众优先、种粮大户承包、村集体兜底”等模式,逐地块逐户落实复耕任务。鼓励群众、合作社、种粮大户等主体和村集体购买农机设备,分别补至购置价的80%和100%;对连片复耕50亩以上,且种植粮食作物的,由乡财政给予200元/亩的复耕补助,并由乡政府聘请第三方为复耕方免费测量撂荒耕地面积,为无劳动力的种植户介绍农机队伍助其复耕;枫亭镇对于撂荒地复耕每亩再给予1000元的复耕复种补助。 ■农旅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铺就美画卷 结合农田抛荒复耕工作,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加快农旅产业融合发展,是一项创新工作。各地因地制宜,挖掘优质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做精做优特色农产品,培育农产品伴手礼品牌,并将特色农业与培训、研学、农旅体验等有机融合,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向纵深发展。 钟山镇南兴村对3.2公里的田间公路进行“白改黑”提升改造,在铺设好的沥青路绘上红、黄、蓝彩色标线,以及各类靓丽图案,“彩虹路”伴随着青翠的稻田向前延伸,吸引游客前来打卡拍照;朗桥村以稻田作“布”,水稻为“笔”,用不同颜色品种的水稻交叉种植,种出了巨幅彩色水稻画,主题为“庆丰收、迎盛会,共筑乡村振兴梦”,与秀丽的山水互相映衬,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西苑乡有效盘活闲置土地资源,谋划推出水稻、油菜花轮作,青色的麦浪、金色的花田将环山公路打造成四季花海最美公路,并串联起当地仙水洋、九座寺、无尘塔等景区,驱车行进期间,如在画中游,为该乡“农业+观光”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在推动撂荒地复耕复种行动中,我县还创新推出了共享农田建设模式。共享农田每亩3000元租金,租期一季稻,租赁方式可以是个人、家庭、组织等,可以自行耕种水稻,也可委托村集体合作代运营。如此,既助力当地村集体增收,又能让认领人亲近自然,体验传统农耕的乐趣,解锁了乡村旅游新玩法。仅在石苍乡五湖村,就吸引了22户租赁共享农田,其中不乏来自福州、厦门的游客。 放眼望去,道路两边的稻田里,绿油油的禾苗迎风摆动。曾被撂荒的土地正在苏醒,焕发出无限的生机,一幅亮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我县徐徐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