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边远地区和特殊人群“看病难”问题,建立巡诊机制服务群众,是“点题整治”项目之一。其中,“基层患者双向转诊渠道不够畅通”是该项目的整治重点。 患了大病,到上级医院找专家是许多人的选择,但是对于边远地区和特殊人群来说,到上级医院去看病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而对于小病或进行康复,在基层医疗机构则更为省钱省力。如何畅通双向转诊渠道,让患者“上得来、下得去”,更好地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 在市纪委监委的监督推动下,市卫健委瞄准症结所在,着力建设双向转诊信息化平台,通过打造医共体、共建联合病房等举措,让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上级医院优质服务。目标是至今年年底,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平台应用覆盖率100%,促进上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形成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机制。 9月1日,市卫健委组织人员到西天尾镇卫生院,查看双向转诊开展情况。在联合病房内,许多病人正在做康复训练。 西天尾镇洞湖村村民方先生由于突发脑出血被送进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抢救后无生命危险,但留下肢体偏瘫等后遗症,需康复治疗。“在大医院床位周转紧张,离家又远,费用高,医保报销比例也低,报销后一个月差不多花费五六千元,对我们来说,负担很重。”方先生的父亲说道。 回应群众关切,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与西天尾镇卫生院建立联合病房,规划建设40张床位,将适宜的康复期病人下转至这里,双方医务人员共同提供后续治疗、康复、护理服务,推进双向转诊,既方便基层患者就近治疗,解决“康复难”,又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长期派驻医生1名、治疗师1名,实行医疗质量安全同质化一体化管理。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三甲医疗专家同质化的服务,且无需等待,医保报销比例也高。 西天尾镇卫生院院长林福春告诉记者,无论是人员还是设备,联合病房的各项配置均与大医院接轨,他们还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建立突发病情紧急转诊机制,及时将病情出现变化的患者上转到莆田学院附属医院。与三甲医院相比,联合病房不仅收费标准低,报销比例也高。一个康复病人在联合病房,平均每个月花费1万元左右,报销比例90%,需自费1000多元。如果在三甲医院,平均每个月花费1.5万元左右,报销比例60%,需自费五六千元。通过转诊,在联合病房康复,对边远地区和特殊人群来说,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近日,来自仙游县园庄镇的患者陈女士,在基层乡镇就享受到上级医院同样的医疗服务,感受到家门口就医的便利。身患尿毒症的她一周得进行三次血液透析治疗,过去得跑到县总医院排号预约诊疗,路途远不说还可能挂不上号,十分不便。陈女士说,到县里也需要家里人陪同前往。现在基层有血透病房,离家比较近一点的,自己身体也允许,就可以自己过来,比较方便。 陈女士的便利得益于仙游县创新开展的医疗服务共同体。仙游县医共体是以仙游县总医院为龙头医院,县级及以下所有公立医院组建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县域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有效破解了病患“上转容易下转难”,让老百姓真正少跑腿,看好病。 仙游县总医院鲤南分院院长陈智敏介绍,县总医院长期派驻一个专家的团队,包括主任医师,还有主治医师,还有护士长。对患者来讲,在基层能享受到县级以上医院的治疗水平和服务。 “‘联合病房’、医共体是畅通基层患者双向转诊渠道的有效途径,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协作机制,使得医疗服务的纵向联动更加顺畅,群众就医负担得到减轻。”市卫健委二级调研员李三泮说,目前,全市已建立8个联合病房,覆盖所有县区,推进基层医疗机构“一院一品”特色专科建设,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记者了解到,上级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间转诊治疗时手续交接繁琐、信息沟通不畅,导致双向转诊渠道不够畅通。 下一步,市卫健委将紧紧抓住问题“牛鼻子”,督促医疗机构简化流程持续加大双向转诊的力度,拓展远程会诊服务模式,升级改造预约挂号平台,加强双向转诊平台应用,使基层医疗机构双向转诊平台应用覆盖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