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学习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莆田新闻>

莆仙戏亮相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作为重点展示项目之一,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宋元南戏活化石”的魅力——“南戏遗响”唱新声

2023-04-26 林晓玲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陈凡幼  

4月22日晚,在央视《非遗里的中国(福建篇)》7分50秒的展示中,《大且喜》《迎春牵狗》《踏伞行》等莆仙戏选段亮相,少儿、青年和中年表演者齐参与,串演起莆仙戏的传承和创新。特别是《踏伞行》选段中,获得少儿戏曲个人项目“小梅花”的陈韶涵、翁馨与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获得者吴清华、黄艳艳同步演绎,十分精彩。

当晚,莆仙戏是重点展示项目之一,在莆仙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吴清华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黄艳艳的带领下,节目主持人龙洋,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第六任院长、中央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单霁翔,影视演员袁弘学习了莆仙戏的基本动作,沉浸式感受“宋元南戏活化石”的魅力。

莆仙戏于2006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清华说,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辉煌于现代。它的产生、形成、发展几乎与中国戏曲同步,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它具备唐宋宫廷教坊的艺术品格,又不断吸收宋、金、元杂剧以及明、清雅部,清代地方戏的各种养分,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

新中国成立后,莆仙戏数度晋京演出。京剧大师梅兰芳盛赞莆仙戏“形态不同、风神富有”。莆仙戏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有音乐曲牌1000多首、锣鼓经300多种,为其他剧种所罕见。

“在唱腔上,莆仙戏广泛吸纳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黄艳艳说,莆仙戏保存了大量古汉语特点,对民俗、语言、民族心理、民族习惯、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2022年,莆仙戏《踏伞行》荣膺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这是福建省时隔十五年再次荣获该项殊荣。2023年,莆仙戏亮相央视春晚舞台,被更多人知晓。

“此次《非遗里的中国》展示了莆仙戏的鲜明特色,将这一古老的剧种传播得更远,为莆仙戏赢得来之不易的荣光。”吴清华表示,莆仙戏剧院是莆田唯一的市级国有院团,在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采取师带徒、传帮带模式,为他们传经授艺,量身定做参加各级赛事,建构起人才队伍梯队。借助央视的镜头,莆仙戏的推广普及将得到创新。他也会利用这一契机,继续不懈追求莆仙戏传承保护。

从艺20多年,黄艳艳见证了莆仙戏从固守一方到享誉四方。她说,近年来莆仙戏迎来了攀登高峰的机遇,每年下基层演出约350场,受众近60万人次,在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为莆仙戏积累了丰厚的群众基础。

“千年莆仙戏,余韵万里长。此次非遗展示,将让莆仙戏赢得更多青年观众的喜爱,也让莆仙戏在儿童的心中播下发芽的种子。”黄艳艳说,留住乡音,留住乡愁,留住文化的根脉,是这一代戏曲人的责任,自己将不遗余力让千年古戏传承“有戏”、发展“有戏”,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专题推荐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党纪学习教育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新闻图片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