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源头清水润民心。 张力 摄 开栏的话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实施“清风润莆田”廉洁文化建设,打造“壶兰清风”廉洁文化品牌,助力实施“千古木兰溪、百里江山图、十里风光带”工程,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市纪委监委联合湄洲日报社,组织开展“清清木兰溪”廉洁文化主题集中采风活动,聚焦莆田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先贤名流、革命先烈和新时代楷模等的生动故事,深入挖掘蕴含其中的廉洁元素和红色基因。本报今起开设《清清木兰溪》专栏,敬请关注。 “抱芋当初动紫宸,换来故邑太平春。” 春暮夏初,地处木兰溪源戴云山脉的仙游县西苑乡仙西村黄坑头层峦叠嶂,林木葱郁,一泓清泉涓涓流淌。矗立林间有一块“抱芋上书”碑石,传述着明臣郑纪为仙游百姓上书减赋的典故,为绿色生态增添人文色彩。 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成长在木兰溪上游的郑纪考中进士,历经英宗、宪宗、孝宗三朝皇帝,官至户部尚书,被誉为“三朝元老”。郑纪为官清廉公正,又有经邦济世的宏才大略,他的文名与德政闻名于世,其《东园文集》在清代收入《四库全书》。明孝宗年间,他任经筵同考官,有人通过各种途径,想让他在判卷时予以偏袒。“名爵乃国家之公器,岂能私相授受”,被他严词拒绝。担任南京左通政时,受朝廷委派去山东灾区赈灾,郑纪多方筹集粮食,发放到位,其间对趁机贪赃官吏予以查办,对不法所得没收一并赈济,受到百姓拥戴。 “抱芋上书”碑石由在京莆商企业家们踊跃捐资设立,现在是木兰溪源头文化景观。站在碑石前,当地干部向记者介绍,“抱芋上书”典故讲的是明弘治九年(1496),郑纪回乡,目触乡民遭受大旱之灾,兼有瘟疫、虎灾、军役之患民生困苦。他奏报朝廷仙游“人穷吃山莳”困境,提出赈饥荒减赋税建议。明孝宗以其为民请命真情所动,命户部减免仙游三年田赋,福建其他受灾地区的田赋由福建巡抚酌情一并减免,福建乡民从中广受恩泽。 “郑纪心系乡民。”今年73岁的纪朝伟常年义务看守纪氏祠堂,对郑纪生平颇有研究。郑纪倡建鹿鸣、步云、登瀛、朝天、卧龙等五座桥梁,极大改善百姓出行条件;他崇俭戒奢,制定《归田咨目》十条,对本家留客、亲朋往来、乡间婚丧嫁娶之礼等予以规诫;他仿《周礼》制定《义聚家范》教化乡民,“恩义礼法蔼然有章”。 郑纪清正廉洁、务实为民形象深入人心,百年来木兰溪水喋喋,顺流直下传颂着他的故事。木兰溪源头还有“清源林”“思源林”“一滴水”等景点,为当地增添生态和文化景观。设立的木兰溪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环境教育基地,建立的“全国流动党员驿站”、修筑的“党建路”,也共同构成木兰溪源别样风景。饮水思源,不忘党恩。“机关单位经常组织干部职工前来接受廉政教育,参观者络绎不绝。”仙西村村民们说。 漫步仙西,牛儿在田间低头吃草,展现灵动的生态图景。村民纪章显说,这片原本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在村党支部落实“党建引领、夯基惠民”工程时,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体统耕,耕种水稻等作物,实现撂荒地复耕复种。 当地村干部挖掘郑纪事迹、木兰溪源头寻根文化、上园农场知青文化等,串点成线,将源头山水乡愁转化成推动木兰溪源生态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动能,打造成生态治理、环境科普和乡村旅游的结合体。曾经世外桃源般的仙西村,引来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守一个源头,护一方净土。仙西村林地面积2109.93公顷,生态林面积占1187公顷,仙西村的村民担负起职责,风雨无阻,从公路到山路,脚步踏遍林地每个角落,做好山林管护、水源管护、生态管护,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利用。这道筑牢的木兰溪生态屏障,为木兰溪沿线串联起木兰风光带,铺展人水和谐画卷。 木兰溪源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一泓清水润民心,为民造福永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