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庄镇山水相融的绿色田园风貌。 。 镇村干部深入基地了解老茶树保护情况。 6月21日,仙游县园庄镇商会成立,团结引领当地企业推进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园庄地处仙游最南端,莆仙文化与闽南文化交织,在这片闽南腔与莆仙话交融的土地上,勤劳的村民把茶叶、面点等“舌尖上”的风味,发展成地方特色食品,其中九条茶、枫林郑宅茶、手工线面、手工豆皮、童子汤焖猪蹄享誉省内外。商会成立后,将架起企业与政府、市场之间的桥梁,做优做大做强园庄富民产业。 今年园庄镇紧扣县委“1299”工作抓手和“一心两翼八园”产业发展布局,立足面点产业、生态资源、人文古迹、边际区位、人才资源等5大优势,向着面点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边际乡村旅游业、慈孝文化创意产业等四大产业发力。 产业兴镇 素有“中国面点师之乡”美誉的园庄镇,6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经营早餐早点等面点生意,从业人数达2.6万人,经营7000多家店铺。 今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布“味在园庄”集体商标注册证,这是我市首个面点类集体商标,涵盖糕点、面条、米粉、调味料、面粉等各个领域。 “集体商标的注册使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产品市场话语权。”园庄镇镇长陈映真表示,其优势在于抱团创造集体信誉、扩大影响,取得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该镇面点产业从业人员可向仙游县面食包点协会申请授权使用该商标,借助“味在园庄”的品牌影响力,把园庄的面食、包点、手工线面等特色美食和食材资源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强产业,聚发展。该镇依托“味在园庄”集体商标,通过“协会+经营者”的模式进行统一商标管理、统一门店标准、统一规范经营,培育一批面点产业旗舰店、形象店、授权店,稳步推进面点产业品牌化、规范化、产业化运作。同时,高起点筹建面点小微产业园,建成后将形成生产、研发、研学、直播、营销基地,打造美食文化新名片,激发乡村经济新活力。 走进义路村党群服务中心旁的园庄镇传统手工线面加工基地,和面搓条间、醒面间、手工拉面间、成型间、抽湿风干间、内外包装间,配套建设成品仓库、化验室、留样室等一应俱全。基地年生产传统手工面36万斤,年产值180万,目前已注册“福建省仙游县瑞朝尊食品有限公司”营业执照,获得SC认证。 园庄镇综合执法队队长谢懿斌介绍,园庄镇供销社党支部与义路村党支部深入开展联建联创活动,紧抓面点特色产业发展机遇,联合创办了这处集产研学一体的基地,与100多家农户签订销售协议,提供高价回收的统购统销模式,帮助农户打通线面销售渠道,同时带动就业人数30人,走上“小面食,大作为”的共同富裕之路。 在岭北村连绵的大山上,中药材种植基地层层叠翠。目前,岭北村种植郁金、麦冬、川芎等药材,引进制药厂、榨油厂对药材进行加工,生产各类中药配方。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园庄镇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积极推广“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大力发展中草药材、九条茶、郑宅茶、名贵苗圃等农特产品,扶持培育一批“土字号”特色品牌,形成“园庄农品卖天下”新格局。 文旅强镇 园庄镇文化底蕴深厚,慈孝文化灿烂,人文古迹众多。该镇立足优势,发展文旅经济,全力打造东侧片区慈孝文化、西侧片区廉政文化、南侧片区红色文化、北侧片区古色文化、中部片区枫慈溪畔绿色生态资源等“东西南北中”全域旅游板块。整合园庄镇与泉州泉港区涂岭镇、洛江区罗溪镇旅游资源,开辟首条跨市边际旅游线路。 园庄镇古称慈孝里,得名于当地孝子黄朝尊孝敬母亲的感人传说。位于塔兜村的黄朝尊孝子祠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园庄镇对枫慈溪塔兜段进行整治修缮,配置休闲桌椅、景观石,种植花卉、草坪,成为一个靓丽的街角小公园,为慈孝文化的发源地增颜值、引流量。 位于园庄镇政府西侧的霞山村是清代廉吏黄庆云的故乡。黄庆云故居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霞山村兴建系列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项目,观光休闲园、彩绘墙、党建示范一条街等已成为网红打卡点。 义路村位于园庄镇西南方向,系革命老区村,依托人居卫生环境整治和“整村亮化”工程,打造美丽乡村新样板。当地以“榕泉”为名,修建农村休闲公园,公园内古榕苍苍、碧水清波,沿池水修建仿古凉亭。一条彩虹步道蜿蜒于多彩梯田内,漫步间可畅享田园野趣。环公园主干道遍植福建山樱、蓝花楹、紫玉兰、红花紫荆、名贵茶花等花木,四时皆有风景看。 步入园庄镇东石村,一幢造型方正外观完整的土楼亦可楼矗立在村落中,特别显眼。《仙游县志》记载,亦可楼系清乾隆年间郑珠甫创建。当年出于防匪患需要,建造了这种形式特殊的建筑。园庄镇原有土楼十多座,东石土楼和霞山山兜眺东楼是迄今保存完好的土楼。 鳌峰村原称“新安全庄”,又称顶大埔城,俗称鳌峰寨,是一座用石头垒起的小村落。五代末年,兵荒马乱,百姓不得安宁。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发动当地乡邻修了这座古寨,结实的围墙隔绝了室外的喧嚣。 园庄镇还有7处红色革命遗址,即三台龙交通站旧址、前湖联络站旧址、顶洋群众大会会址、玉井宫群众大会会址、山兜破仓分粮旧址、大埔城战斗旧址和义路战斗遗址。 历史的沉淀,赋予园庄每一座特色建筑人文色彩,该镇讲好园庄故事,循序渐进发展文旅产业。此外,园庄镇注重挖掘闽南融合文化、畲族民俗文化、特色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大力推进园庄、涂岭、罗溪三镇经济文化交流及旅游产业发展。 生态靓镇 盛夏时节,枫林村百亩茶园内,一排排茶树错落有致,村民们穿梭在茶垄间采茶、锄草,构成一幅美丽画卷。 枫林村地处仙游县境内南部的枫慈溪上游谷地,峰峦连绵,泉甘雾多,优越的生态环境适合种植茶树。一方好水土造就一方好茶,2016年,“仙游郑宅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2年,郑宅茶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第七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处深山,生态是园庄的优势。今年3月份,园庄镇出台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实行“镇、村、网格”三级管理机制,强化耕地保护主体责任落实,严格耕地用途管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确保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责任全覆盖,每一块耕地均由田长负责守护。 为保护生态,该镇创新推出“田长制”整改通知书,对巡查检查发现、群众举报等违法占用耕地行为的单位(户)发放责任限期整改通知书,并对所在辖区村级田长发放督促整改通知书,对未在限期内整改到位的统一执法。 按照山水相融、旧貌蝶变指导思路,该镇积极争取上级改造资金,整体整治集镇区街容街貌、节点风貌,提升城镇建设品位。 回归绿色田园,游览山水风光,探寻千年古迹,感受慈孝文化,追思红色记忆,品尝面点美食,园庄以美丽风姿迎客来。 仙游县园庄镇在实施“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中,以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为目标,全力打造“品尝面点美食、感受慈孝文化、探寻千年古迹、追思红色记忆、游览山水风光、回归绿色田园”宜业宜居宜游美丽新园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