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员们实地考察生态赋能乡村振兴模式。 学员们听讲解学经验。 仙游县组团外出浙江学习,借鉴浙江省瑞安市多方面专业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的先进经验,因地制宜运用到仙游县发展中去,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 8月14日,由仙游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吴智群和县委常委张志东带队,第二期仙游县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前往浙江省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仙游和瑞安有诸多相似之处,都被誉为“海滨邹鲁”,都是“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格局。仙游县委书记吴文恩指出,瑞安勇立发展潮头,敢闯、敢试、敢拼的精神,值得学习。仙游要对标先进,勇当先锋,特别是在农业三位一体、金融行业改革、乡村振兴、教育卫生等方面去取经、去学习,去借鉴。仙游和瑞安在加强文旅合作、农业供销、党校共建和人才培养交流等方面,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期待共同找准合作契合点,把好发展机遇,实现互惠共赢,促进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借他山之石,悟发展之路,仙游县走出一条“仙”行路。 对标先进争当先锋 “来浙江学习、培训的目的,是要换着头脑,带着新思想回去,把看到的学到的好做法,变成仙游实实在在惠农民助振兴的项目。”在瑞安市开展学习交流活动期间,第二期仙游县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开班,张志东作动员讲话时,期望各乡镇、村居要形成合力,拧成一股绳,以实际行动让瑞安答卷的优秀经验既在仙游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长效动能。 开班式后,瑞安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苏立胜为培训班学员授课。他从“什么是合作社”讲起,再到“为什么要搞三位一体”,深刻讲述瑞安市多年来的实践与探索。 “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点题、亲自破题的“命题作文”。瑞安市建立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学员们认真聆听,畅谈体会,表示要以“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瑞安样板”为标杆,学习借鉴瑞安农业领域多方面专业服务、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经验。 活动期间,培训班还在滨海“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展示馆开启现场教学。吴智群表示,仙游要充分发挥好已有优势,同时借鉴瑞安“三位一体”模式的创新举措,双优并举,走出有仙游特色振兴之路。 8月15日是首个全国生态日,培训班走进瑞安市马屿镇、塘下镇,调研当地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学习“千万工程”的理论与实践。 马屿镇是“三位一体”改革实践最早的试点之一。从前,农户们各自为营,实施“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后,马屿镇通过标准化生产服务、数字化应用、市场主体搭建、整村整体授信等方式,改变了传统耕作模式,为农户构建了一条从生产到交易再到融资的全服务链条。 “在马屿‘三位一体’为农服务中心里,有一所特别的医院‘庄稼医院’,退休老党员、农村‘土专家’每天在此坐诊,为农户解决农作物病虫害等问题。对于一些疑难杂症,他们也下到田间地头支农。”“农户拿了‘药方’出门便可在农资商店中购买产品,享受‘一站式’服务。这里的农资信息数字平台,实时记录农户购买农资的数据,方便产品溯源。”通过实地参观,培训班学员受益匪浅。 实地考察学思践悟 仙游县是木兰溪源头和上游所在地,木兰溪流经仙游9个乡镇,如何做到一溪清水,激活一个村庄? 在瑞安市塘下镇陈岙村,村党支部书记陈众芳介绍,原本陈岙溪旱时滴水全无,涝时淹及两岸房屋。在其他地区大搞工业提升经济发展时,陈岙村以整治环境为突破口,发展绿色经济。今年浙江省全面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陈岙村也进行整村规划,对陈岙溪小流域进行治理,建成自来水厂有偿向外供水。有了“第一桶金”之后,陈岙村继续盘活水资源。一条陈岙溪,集夏日泳池、观光游船、峡谷漂流等水上项目于一体,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村综合经济实力稳步增强。陈岙村拥有了“全国文明村”“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千万工程示范村”等美誉。 “注重环境保护,才能发展好经济。”培训班学员们深刻感悟到只有把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绿水青山才能在永续增值中释放发展动能,转化为金山银山。 地处瑞安市林川镇山区的溪坦村有40多年的工艺礼品生产历史,被誉为“中国工艺礼品生产基地”。每年无数的工艺礼品“飞”出山窝窝,远销世界各地。 论工艺品产业,仙游的仙作不逊色于溪坦村。培训班学员们边参观边思考借鉴当地产业发展模式,助推仙游工艺产业发展的可能性。 “仙游的资源条件不比别的地方差,但在思想上存在差距,溪坦村人人都有版权意识,并将版权事业融入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中,值得学习。”学员们深有感触。 在浙江省乐清市下山头村、北塘村,学习打造乡愁牌汇聚先贤力量共促乡村振兴的方法;前往温州市文成县,实地感受武阳村和让川村依托文旅和民宿开发实现乡村共富的成功之道;在丽水市松阳县,参观陈家埔村、平田村、石仓村,探索各具特色的乡村发展之路…… 学习新理念、新做法,学员们表示,此次浙江之行开了眼界,将把这份“宝典”带回研究,融入实际建设美丽仙游。 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深入学习浙江“千万工程”典型经验,仙游县打好“生态牌”,同步推进环境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 在环境整治上,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聚焦农民反映强烈的垃圾、污水和村容村貌等突出问题,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让农村更宜居、更宜人。 游洋镇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做法,深入挖掘、利用、开发境内天马古厝群、石门峡谷、天马山、天马特色产业一条街等自然人文景点以及郑樵后裔唯一集居村等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整清楚、搬清楚、拆清楚、围清楚、种清楚、放清楚的乡村环境“六清行动”,推动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环境提升。 推动产业振兴,做大特色农业。仙游县以“1299”为工作抓手,县乡村振兴研究院为引领,“校地共建”为创新,“六个带动”为动力,即产业带动、种植业带动、旅游带动、平台带动、活力带动、创新带动,“两大经济”为路径(发展绿色经济、文旅经济),“五大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为目标,围绕“一心两翼八园”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突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榜头镇小微产业以香产业为主,度尾镇小微产业主打文旦柚产业,龙华镇、赖店镇小微产业突出佛事产业,园庄镇小微产业主要发展面点产业,盖尾镇小微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等,通过试点示范、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旅游业“接二连三带一”,不断打牢乡村振兴坚实基础,助推全县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切实把仙游打造成海西夏都、福建旅游“新名片”、周边城市群“后花园”。 上下一心,久久为功,仙游县迸发共富向上的蓬勃生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仙游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