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仙游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来了一名特殊的当事人。面对导诉员的耐心询问,这名当事人着急地用双手比画着回复。得知当事人是一名聋人,导诉员将他引导至残疾人诉讼服务专岗,为其开通“涉残疾人绿色通道”,优先办理立案审查并进行调解引导,整个立案过程用时不到10分钟。 通过简单的“纸上对话”,仙游县人民法院残疾人诉讼服务专岗的工作人员了解到,该案系民间借贷纠纷,两年前被告赵某向郑某借款8万元用于经营店铺。借款到期后,郑某曾多次通过上门、短信等方式催讨未果,因此想到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在沟通过程中,承办法官发现被告赵某也是聋人,而且还远在上海。这使得案件的化解难度陡然增大。 可喜的是,早在今年3月份,该院就与县残联就涉残疾人案件诉源治理工作达成一致意见,深化了涉残疾人案件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加强涉残疾人案件的“互联网+”智慧成果运用,两系统共同积极引导残障当事人进行在线解纷。 在充分沟通、多次联动的背景下,法院依托“总对总”在线多元解纷机制,邀请市县残联指派的手语翻译人员和调解工作人员登录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参与案件的调解工作。 当视频另一端的赵某得知自己吃了“官司”,情绪激动地比画着,还未等承办法官沟通,便生气地挂断了视频。为避免双方矛盾激化,承办法官和手语翻译人员随即单独与赵某进行视频连线,通过手语和微信文字的方式向其释明相关法律规定,并晓以利害关系。最后,赵某表示将前往法院进行调解。 次日下午,刚出动车站的赵某便匆匆赶往法院。安静的调解室内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手语争辩。面对互不相让的两人,承办法官起身拍了拍原告郑某的肩膀,缓解其激动情绪,随后又坐到赵某身旁,拿起笔和纸,与手语翻译人员、调解工作人员围绕双方矛盾争议焦点,耐心细致通过手语及书写的方式,向双方当事人就调解程序、调解金额、法律关系等进行解释说理。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耐心“沟通”,郑某同意赵某分批偿还借款。双方在读完调解协议后,均比出“OK”的手势表示“同意”,并现场签订了调解协议。 据统计,仙游县目前持有效残疾证的有3.38万名残疾人。为依法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仙游县人民法院牢固树立“如我在诉”理念,向县残联发出司法建议书,建议其成立涉残疾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建立诉讼辅助服务人员名册,为不同残疾类别的残疾人提供盲文、手语等专业化诉讼辅助服务。 不到一周时间,县残联便积极建立县级残联调解组织,设立专门调解办公室,健全残疾人诉讼辅助服务项目,充分调动乡镇联络员参与调解,并广泛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普法宣传活动。 除了与市县残联加强联动,邀请专业人士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担任涉残疾人案件特邀调解员之外,该院还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诉讼服务建设,建设无障碍通道及出入口,配备无障碍厕所,放置放大镜等视力辅助设备,选派助残导诉专员,设置残疾人诉讼服务专岗等,更好地为残障当事人提供精细化诉讼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