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学习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社会>社会广角>

校地共建 花开满枝——仙游县开展“需求+”三下乡活动成效显著

2024-07-29 黄凌燕 郑志忠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李剑莹  

b4be76bcf8fabc0093139ba32aca11b6_mzrb0729A03_001_01_b.jpg

驻村大学生们创作美丽墙绘,为乡村添彩。

4e39be2689d10100d3c26293ddf7fefc_mzrb0729A03_001_02_b.jpg

大学生参与支教,启发乡村娃对艺术的追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仙游县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宝贵经验,独创“需求+”三下乡行动,探索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形成校地共建、共享、共赢良好局面,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7月20日,2024年仙游县“需求+”三下乡活动在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举行结营仪式。

今夏,福建农林大学、莆田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长江学院等6所省内外高校共148名大学生组成17支实践队,分赴仙游县10个乡村(社区)、2个公司、2个农场(合作社)开展社会实践,助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为期15天的驻村,大学生们在5个乡村完成45面墙绘;为薏米、山茶油、桶装水、茶叶等乡村农特产品设计包装10款、设计产品IP形象4款;开展为期42天的美术、音乐、化学及国学支教,139名乡村孩子受益。此外,完成导游词宣传片20部、乡村宣传片4部、话剧及短剧11部、公司宣传片2部、民宿样本间11间、田园打卡样本2个、乡村图集2个。

高校和乡村,双向奔赴,赋能共生,形成校地共建、共享、共赢良好局面。

扎根农村服务乡村

“乡村振兴学院建院之初就提出,要探索一条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此次三下乡活动,对于我们来说,是一段知识的积累、一次能力的锻炼,也是一个拓宽视野的过程。虽然活动落下帷幕,但我们服务乡村的脚步不会停歇……”结营仪式上,福建农林大学谢康彬发表感悟,表达自己扎根农村、服务乡村的决心。

暑假期间,福建师范大学69名大学生,全心投入钟山镇、石苍乡两个乡镇,收获满满;福建农林大学2支队伍,结合乡村特色资源开展创意乡村活动;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16名大学生开办为期14天的美术兴趣班,启发了乡村娃对艺术的追求……

带着对乡村的美好期盼,大学生们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练就了强农兴农的本领。回顾半个月的驻村经历,大学生们心潮澎湃,分享所见所闻,畅谈所思所感。

位于仙游县石苍乡的济川村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汉代古村落,也是全市唯一一个获得中国传统村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两大荣誉称号的村庄。福建师范大学“云济海川”社会实践队来到这里,走访调查,与村民深入交流,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拍摄了拾德堂、碗山枪楼等15处代表性景点,并撰写了济川导游词。为让更多人了解济川村的美丽风光和悠久历史,大学生们还在各种微信公众号发布多篇推文,在视频号发布多个导游视频。

实践活动不仅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也培养了他们热爱乡土、矢志服务乡土的理想情怀和责任担当。“我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济川文化得以传承,文旅影响力得到提升。”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实践队成员陈从鹏说。

“非常荣幸能在美丽的梅洋村社会实践,留下一段难忘回忆。”同样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李雪动情地说,和同学们一起改造民宿,策划梅洋村特色草编研学,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

“梅羊羊取自梅洋谐音,以羊为原型,梅花色为主题色,我们为梅洋村设计的专属IP梅羊羊与该村的草编产业特色高度融合。”李雪认为,梅洋村具有打造草编特色产业研学基地的潜力,期待梅洋明天更美好。

不少大学生是第一次体验乡村生活。担任嘉穗农业乡村振兴先锋队小队长的罗丽坦言,刚下乡时,村里房间没有空调,甚至还有蟑螂,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大家克服了炎热天气、蚊虫叮咬、饮食差异、交通不便等困难。她深刻感受到,乡村振兴需要带动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结束后,成员们将继续探索如何在基层扎根,练就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过硬本领。

“双向奔赴”硕果累累

“需求+三下乡”项目取得圆满成功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守护的人。结营仪式上,一批镇村干部被授予仙游县“需求+”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先进个人。

大学生们初到乡村,迷茫不安。龙华镇灯塔社区党支部书记蔡毅不辞辛劳为大学生协调物资、解决困难,在衣食住行上提供周到保障,让大学生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找到归属感。他还与大学生一起探讨乡村振兴方案,鼓励青年学子大胆提出想法和思路。他为夜晚墙绘的大学生照明,当他们直播的铁粉。

炎炎酷暑,长安村干部潘秋雄为大学生们送来西瓜和绿豆汤,大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干劲更足。驻村大学生生病时,石苍乡隔壁村党支部书记黄盛飘及时开车送医,还自掏腰包组织活动,为大学生们放松身心。钟山镇湖亭村村干部许加銮与大学生同吃同住。当大学生们情绪低落时,许加銮巧妙开导,传递温暖与力量,帮助大学生尽快融入乡村生活和工作。

“镇村干部将学校、村部、民宿腾出来,提供一日三餐,购买床上用品,让实践队员感受到家的温暖,镇村干部们对队员们的关照、教导、帮带,令人感动。”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玲凤说,驻村期间,镇村干部还带领大学生重走红军路、参观红色研学基地、感受非遗文化,探寻木兰溪治理之道,鼓舞青年学生向善向上,成为照亮乡村的“希望之光”。

“我们欣慰地看到大学生们取得丰硕实践成果,见证了他们的一路成长。”福建师范大学校团委书记周延锋说,各实践队员扎根基层,准确把握乡村发展需求、发挥专业特长,在社会实践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在乡村基层的广袤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

复制推广“仙游经验”

“大学生们每天晚上绘画到十一二点,我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郊尾镇镇长余雄杰介绍,后溪村的支教小队与当地小朋友们手拉手,涌现出很多感人瞬间;驻伍狮村的大学生创作的山茶油、薏米、桶装水的包装设计有新意有创意,为农家乐带来了不少客流量,他深切感受到大学生们“以艺术撬动文化,以艺术带动文旅”的力量。

仙游县统筹地方需求与高校资源,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帮助大学生深入基层找问题、学以致用解难题、认真实践长才干,为乡村赋能、赋智、赋效,实现高校实践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打造了校镇共建县域样板。

活动结束后,各高校代表纷纷表示,将继续聚焦“乡村有需求,高校来答题”,探索“校镇协同”“一团队一农场”模式,引导更多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振兴,成为推动基层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助推和美乡村建设。

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负责人林珊期待,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持续深化校地共建,构建更加长效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引领高校青年师生充分发挥所学所长,积极作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青年力量。

仙游县委县政府提出“1+2+N”校地结对共建模式,在仙游县乡村振兴研究院牵头下,已完成10所高校对接18个乡镇的共建,形成由“乡镇牵头、群众出题、高校答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路径。接下来,仙游县将持续完善“需求+”三下乡行动方案,形成一套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仙游经验,计划在更大范围推广。

未来,仙游县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充分将高校人才资源与当地乡土优势相结合,继续探索、创新校地合作新模式,不断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共建乡村振兴新样板。



专题推荐
党纪学习教育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
新闻图片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