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夫妇柯清吉、柯陈秀兰巡山查看台湾甜柿长势。 见习记者 杨洲 摄 寒露已至,山区游洋微凉。群山环抱中的金峰山庄农场静谧祥和,满头银发的柯清吉领着记者走进一座平房,这是他和妻子柯陈秀兰在大陆的家。 “这是台湾的柠檬,我自己种的,不是市面上的黄柠檬,而是青柠檬……”热情好客的柯陈秀兰给记者端来一杯热腾腾的柠檬茶。 柠檬香气氤氲升腾,夫妇俩娓娓道出他们的故事。 “有一首歌,叫《外婆的澎湖湾》,我的家乡就在台湾澎湖。”柯陈秀兰回顾往昔,她担任护士,在卫生局上班,与柯清吉相识相恋。婚后两人定居台北,幕幕场景,历历在目。 柯清吉是台南人,他在台北创立两家公司。妻子柯陈秀兰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在新加坡开设分公司,事业越做越大。1980年,他们赴美,又开办一家公司,从事批发贸易。 看过电影《乱世佳人》,柯清吉向往农场生活。随着年岁增长,夫妇俩梦想在纽约建农场颐养天年。不想机缘巧合之下,在海峡对岸的仙游相中一个理想之地。 柯清吉记得,当时,一名客户邀请他们去游洋做客。山上的水果还未成熟,虽然未有口福,却饱了眼福。他们被天然的生态美景深深吸引,当即决定就在仙游创办农场。 “莆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仙游风景优美,空气清新,适宜康养。且仙游山区水土、气候与台湾相似,适合引种台湾果树。”第一次来到仙游的他们,留下身上的1.8万美元,作为承包土地的定金。如今,他们共承包360亩地,其中游洋210亩建立金峰山庄农场,钟山150亩建设金瑶山庄农场,共种植了2500棵台湾甜柿。2016年,还引进了四季柠檬、橘柚、翡翠葡萄、木瓜蜜橙等台湾果树。 “走,我带你上山看看我们的果园。”柯陈秀兰说。 沿着山路行进,漫山果树依山而立,郁郁葱葱,枝头垂挂硕大的甜柿。柯陈秀兰说,台湾甜柿树上脱涩,可以现采现吃。再过不久,甜柿就要采摘了。 行走在前头的柯清吉查看每一棵果树的长势。亲手种植的甜柿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每天都要来“探望”,巡山成为日常。“我天天步行几万步,以前身体的老毛病都好了。”对此他颇为自豪,“山间无岁月,置身这片‘世外桃源’常使我忘记年龄。” 在山头一处简易的棚子内,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具,还有大大小小的水缸。柯陈秀兰熟练地操作器材,配置果树的营养液。 为了给果树增加营养,柯清吉多次前往日本考察,带回适合果树生长的营养液。夫妇俩给农场铺设了管道,配好营养液,通过机械操作,输送到每棵果树。 柯陈秀兰坦言,他们高龄涉足农业,起先对果树种植一无所知。承包的山都是荒山,沙土居多,他们买来各种农业书籍,不断实践摸索,还学习日本技术,培养微生物菌肥改良土壤。甜柿定植二三年后才能嫁接改良,每年落叶后要理肥、清园、施基肥、搭架整枝、剪枝。开春要疏花,四月要疏果,五月环割控水,适度追肥,防虫、防病、防鸟,还得套袋,一年四季不停歇。周而复始,直到2014年甜柿才进入量产期。他们惊喜地发现,种出来的甜柿比台湾产的还要甜,个头还要大,果形优美,香脆可口。 这对“农业小白”现在竟成为果树种植专家。他们把承包的山头分别命名为1号山、2号山、3号山,聘请8名员工打理果树。夫妇俩希望在仙游这片土地,推广现代农业,带动山区农民致富。 “9月16日,下有机肥38吨……”记者翻开柯陈秀兰的日记,里面事无巨细记录着农场每一天的种植情况。长年累月,这样的日记一本本堆叠,在案头上高高垒起。 在仙游生活舒适、工作充实,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夫妇俩格外关注。近年来,中央、省、市惠台利民举措不断推出,他们在仙游发展事业,享受到许多惠台政策红利,对未来充满信心。 又是一年重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一年回台湾三次和儿子相聚,分别在春节、母亲节、中秋节,中秋节过后进入农忙。”虽然不常回乡,但他们不孤单。 “农场建设时,我们就与当地村民结下情谊。佳节期间是农庄最热闹的时候,当地的朋友们会结伴来农场露营、做客。他们的孩子亲昵地喊我们‘爷爷奶奶’……”柯陈秀兰动情说道,“两岸一家亲,这里就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