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黄社区扁食工坊内,女工们围坐在一起制作扁食。 在元宵节期间,一段由巴黎奥运会铜牌获得者江伊婷为家乡代言的短视频在朋友圈流传。视频中,江伊婷热情欢迎大家来到她的家乡——莆田后黄景区,感受南洋风情,品尝非遗美食。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后黄社区共富工坊的精心打造。 今年年初,江伊婷的母亲陈静创立的媓后扁食品牌入驻荔城区西天尾镇后黄社区共富工坊。元宵节,后黄社区扁食工坊里热闹非凡,燕皮扁食成为当天的热销美食。女工们围坐在一起赶制扁食,她们手指灵巧,很快,就制作完成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扁食。 陈静将镜头对准燕皮扁食制作现场进行直播,邀请网友来参观体验。她还计划拓展研学、团建等。 后黄社区侨胞众多,社区内莆田传统红砖厝与南洋元素的百年侨居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我市提出要“朝着和美莆田、共同富裕的新愿景前进”。后黄社区积极整合南洋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独特资源,构筑了2000多平方米的共富广场,并建设了文创、旅拍、游园等业态,既为居民增加了房租、田租、薪金收入,又让社区有看头、有玩头,更有盼头。 先行投用的共富工坊由一处380平方米的旧校舍改造而成,设置了非遗手作游客体验区,丰富了社区文旅的内涵。 后黄旅游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林金满介绍,社区利用公共生活空间及村民闲置的院落作为场所,相继引进扁食工坊、红团工坊、扎染工坊、陶艺工坊等,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展示才艺,实现了非遗与古厝民居的跨界互动。今年春节,后黄景区凭借这些特色项目出彩出圈,不仅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还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那么,共富工坊的共富密码是什么? 荔城区后黄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许丽丽说,社区流转居民闲置的房产,由运营公司统一装修、管理并出租,开设非遗、研学、采摘、艺术等共富工坊,把资源“存量”、人员“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同时,共富工坊定向吸纳社区剩余劳动力、低收入居民,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学习非遗制作技艺,普及直播技术,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持续放大“家门口”的共富效应。 在红团工坊,68岁的林秀莺手把手教孩子们印红团,她还上过央视推介后黄,一个人能带一个研学团。 她感慨地说:“年轻人都喜欢外出,但若社区富起来了,年轻人自然就会回归。” 新闻链接 三面环山的后黄社区,过去是个“空壳村”。2015年,后黄引入旅行社,合作设立莆田后黄旅游景区管理公司实施整村运营。其中村集体占股51%,企业占股49%。通过统一招商,整合业态,引导居民参与文旅开发,涌现古村游览、侨厝观光、农事体验、休闲采摘、餐饮民宿等新业态,为后黄添新景。如今,后黄社区一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有“颜值”有“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