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物业管理联系着千家万户,是关系居民幸福感的“关键小事”,也是夯实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近年来,我市始终将深化物业党建联建作为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聚焦物业治理中日益凸显的矛盾和难题,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机制保障的工作思路,在组织覆盖、管理规范、要素供给等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的新路径。 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凝聚共治合力 “过去小区停车位少,电动车充电桩不足,居民意见大。现在党组织牵头协调,问题迎刃而解。”城厢区龙桥街道圳湖社区党支部书记翁德源感慨道。 圳湖社区是2020年由东圳库区搬迁安置新成立的小区式社区,居民主要是来自常太镇8个村及涵江区西音水库的移民,常住人口约4000人,老年人占比超40%。公共休憩空间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融合度低、历史遗留问题多,一直是困扰小区群众的难题。街道党工委落实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引导小区党支部与物业公司管理层之间实现“交叉任职”“双向交流”。通过“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的联动服务,开展小区“厝边议事会”20余场次,邀请居民代表共商对策,累计增设充电桩650处、修缮公共区域视频56处、新装太阳能灯45盏、新建健身小广场2处等,社区面貌焕然一新。 我市构建“市级统筹—县区推动—镇街督促—社区落实”四级纵向管理体系和以小区党支部为核心,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共同管理服务的“三元”横向治理机制,通过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凝聚起党组织领导下各方积极参与的强大治理合力。目前,全市已有216个物业小区成立小区党支部,近百个无物业小区由党组织牵头接管,昔日“管理堵点”变身为党群共治的“温馨家园”。 机制为纲、服务为桥,破解治理难题 “垃圾乱堆、车辆乱停,没有物业管,日子过得憋屈!”家住城厢区龙桥街道江南水乡小区的居民们曾这样抱怨。 “小区共有6栋楼房235套安置房,常住人口700多人。在没有专业物业公司的情况下,单纯靠群众自治是很难管好小区的。”江南水乡小区党支部书记黄国泰说,由于历史原因,该小区长期面临无物业管理的“失管”困境:垃圾胡乱堆放,车辆随意停放,公共设施破旧不堪,居民生活品质受到严重影响。2024年3月,莆田市委组织部联合多部门出台《关于加强物业党建联建促进基层治理水平提升的若干措施》,围绕建立健全物业党建联建工作机制、加强业委会建设管理、加强红色物业建设等6个方面工作,细化开展无物业服务小区“清零”行动、开展信用评级服务评价等20条措施、43项任务。 按照《若干措施》要求,龙桥社区党委对无物业管理的江南水乡小区进行“兜底纳管”,指导成立小区党支部,选出小区内有威望、情况熟的老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邀请热心党员和居民加入业委会,协助开展小区管理、邻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小区党支部、业委会成立后,便挨家挨户收集小区改造的意见、建议,盘活闲置空间施划110多个停车位出租创收,自筹资金建设电动车充电桩400多处,聘请保安、保洁员实现自治管理,小区的安全性和舒适度得到全方位提升。 资源下沉、力量聚合,激活治理动能 “眼见这里乱堆乱放不见了,消防通道也畅通了,居住的环境越来越好!”不少老旧小区的居民们纷纷点赞。 “过去由于小区党支部和物业公司都没有执法权,遇到一些需要执法部门解决的纠纷时,常常有心无力。”九龙小区党支部书记陈伟山介绍,“现在我们小区若需要部门执法或协调解决,物业和网格长、单元长可以通过手机App采集上报到‘全市一张图’平台,快速流转到相关部门,及时解决有关事项。” 部门力量下沉,问题闭环解决。莆田市坚持“接诉即办”,依托“全市一张图、全域数字化”平台,开展联合执法300余次,整治违规行为230余起,特别是加大对小区内私搭乱建、占用消防通道等行为的检查和处罚力度,帮助解决小区自治“管不到”的领域。同时,深化“机关+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促使机关单位发挥职能优势,围绕安全生产、环境卫生、法律纠纷等方面,联合物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1000多次,解决小区居民诉求3400多件。 “变基层治理‘独角戏’为‘大合唱’,实现小区事由大家管,让社区成为居民温暖的港湾。”市委组织部部务会议专职成员林新聪表示,将持续把小区物业党建联建纳入基层治理“大盘子”,把工作抓紧抓实、落细落小,不断提升基层服务水平,守住老百姓“家门口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