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学习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社会>社会广角>

翰墨续写荔枝谱 ——画家郑盛龙推动蔡襄文化IP的跨界实践

2025-07-22 全媒体记者李俊华文/图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李剑莹  

▲图为郑盛龙在枫亭镇九社村一棵千年古荔树下创作。

荔红时节,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新厝小组一棵千年古荔树,红彤彤的荔果挂满枝头。7月17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郑盛龙正在凝神写生创作荔枝国画。

这是他3天内第2次来到该镇实地创作。30多年来,他以笔墨为媒,将荔枝从枝头鲜果升华为艺术符号,更以文化使者的身份,推动蔡襄《荔枝谱》的当代传承与农文旅融合。

跨界助力

乡村振兴

“予泊他乡三十多载,每逢夏至,荔红上市,必忆故乡。”郑盛龙对家乡总有一股浓浓的情结。

他的艺术实践始终与乡土共振。2024年春,在厦门美好集团董事长朱德清友人的推荐下,他积极参与枫亭“荔娘荔枝科技小院”项目策划,推动200亩古荔林导入影视拍摄、研学等新业态,将蔡襄文化从历史文本转化为体验经济。

“蔡襄《荔枝谱》名垂青史,作为蔡襄家乡人,应该为做强荔枝文化鼓与呼。”7月15日,在蔡襄荔枝文化小镇,郑盛龙应邀参加筹备申报国家级荔枝科技小院座谈会时提出,应借助高校科研专家力量,赋能荔枝产业健康绿色发展。作为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院委及厦门市思明区美协主席,他策划在蔡襄老家枫亭挂牌写生创作基地,推动生成“荔枝+写生”文旅路线,吸引更多美术爱好者走进荔乡。

荔乡走出艺术赤子

郑盛龙的荔枝情结,根植于故乡仙游的沃土。枫亭是北宋名臣蔡襄的故里,也因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荔枝谱》而闻名。幼时穿梭于鸣峰山下荔园的经历,让郑盛龙对仙游乡贤、明代户部尚书郑纪的“夜半归来风满袖,家家巷门荔枝香”的意境刻骨铭心。1988年,郑盛龙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又赴中央美院深造,师承传统却突破窠臼,形成“古拙奔放、气象万千”的独特风格。

“走过东南西北,吃过最贵的增城挂绿,最爱吃的还是家乡的陈紫荔枝。”郑盛龙说,“因为喜爱,所以执着。”

他的荔枝画作,绝非简单摹形。泼墨枝叶的苍劲与没骨果实的莹润形成强烈对比,既有“风雨过后更香甜”的人生隐喻,又有“果是家乡甜”的乡愁寄托。2023年,其巨制《古荔飘香》(2.4米×1.24米)以水墨点染宋荔风骨,被学者许怀中盛赞“透过果皮可见琼浆,赋予想象以空间”。

丹青传承千年文化

郑盛龙笔下的荔枝,是生态与人文的双重叙事。他擅用“黑红对比”突出果实饱满,以“山岚之气”的淡墨烘托雅致,更在画中融入白鹭、蜘蛛等生灵,展现“人、荔、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创作理念,与蔡襄《荔枝谱》中“物性宜土”的生态智慧一脉相承。

2024年2月,莆田市博物馆的“吾乡吾情——郑盛龙绘莆田名果四君子”展引发关注。60余幅作品中,荔枝与龙眼、枇杷、文旦柚共列“四君子”,以豪迈笔触诠释南方果蔬的勃发生机。同年7月,他现身枫亭镇蔡襄荔枝文化小镇(荔娘荔枝科技小院)“荔枝季话荔枝——走进千年古镇品味千年蔡襄荔枝文化”活动,与省文史馆馆员黄叶,莆田学院专家、学者等共商“蔡襄文化IP”打造,提议将古荔林与文创研学结合,活化千年荔谱。

如今,郑盛龙最珍视的身份,仍是“蔡襄文化的传播者”。随着枫亭镇越来越重视蔡襄文化IP打造,蔡襄荔枝文化小镇的蓝图正渐成现实。



专题推荐
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落实“五千五好”工作 奋勇争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仙游实践
党纪学习教育
新闻图片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