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5日上午,随着深圳证券交易所内上市钟声响起,海安集团正式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股票简称“海安集团”,股票代码为“001233”,成为我省今年首家深交所主板上市企业。 海安集团本次公开发行股票4649.3334万股,采用战略配售、网下发行与网上发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发行价格为48.00元/股,发行市盈率13.94倍。 从自主研发生产出中国首条全钢巨型子午线轮胎、全球最大规格全钢巨型轮胎,到形成覆盖多规格、适配全场景的产品矩阵,再到产品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市场,全钢巨型轮胎规模稳居国内第一、全球第四,海安集团历经20年淬炼,将一条巨型轮胎做到极致。 “中国第一胎”打破国际垄断 时间回溯到1984年,仙游人朱晖开始在广西百色岩滩水电站接触轮胎行业。谁曾想,一颗撼动国际巨胎垄断格局的种子就此埋下。 经朱晖团队翻新后的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使用寿命可达新胎的70%,为矿山等重大工程节约了大量成本。凭借精湛技艺,他的轮胎修复与翻新业务迅速扩展至全国多地。 然而,生产全钢巨型轮胎的核心技术长期被国际三大品牌巨头牢牢握在手中,不但国内矿山时常面临“有钱买不到胎”、矿车被迫“趴窝”的窘境,而且轮胎翻新的材料也经常被“卡脖子”。 “一定要造出中国人自己的巨型轮胎!”怀揣着这份实业报国的决心,朱晖于2005年12月毅然回到家乡莆田,创立了海安集团。 当时,国内既无生产设备,也缺乏关键工艺数据,一切从零开始,在业内看来近乎天方夜谭。但朱晖团队凭借多年积累的翻修经验,联合多方力量开展攻坚:钻研胶料配方,攻关超高强度镀铜钢丝生产难题,研制硫化机和成型机等核心生产装备……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他们打磨出国内第一条全钢巨胎生产线。 2008年6月30日,被誉为“中国第一胎”的37.00R57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成功下线,一举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国际巨头长期以来的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 此后,海安集团一路高歌猛进:2015年,成功下线全球最大尺寸的59/80R63规格全钢巨胎,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三个能生产此类“巨无霸”的国家;27.00R49HA-162轮胎创下全球同类型号轮胎最长寿命纪录;实现49英寸到63英寸的全系列规格全钢巨胎产品的量产…… 科技与服务双轮驱动 全钢巨胎不仅“块头大”,还充满科技含量。仅制作巨胎的橡胶材料就要研究好80多种化工成分的配比。轮胎生产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材料化学、力学和结构设计、机械与自动化工程等多学科深度融合。 “巨型轮胎工作的场地是露天矿山,崎岖路面、坚硬矿石、极端气候,对轮胎的耐磨、耐切割、散热性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海安集团副总裁暨总工程师黄振华说,海安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长期的实践积累,以及对数据和技术研发的极致追求。海安集团近三年研发投入占比持续保持在3%以上;产品会先后在南北方的极端矿山进行实地测试;大量技术人员扎根一线,收集分析海量使用数据……这些努力让海安集团在胶料配方、胎体结构和工艺制造等方面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已拥有国家专利80多项,铸就了产品的可靠性与竞争力。 除了过硬的产品,海安集团还聚焦“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不仅在矿山现场设立服务点,配备专业团队提供日常维护、保养、维修、运行分析等一站式服务,更将服务深度融入客户的生产链条,针对不同矿山的矿石硬度、气候条件、运输距离等差异,进行高度定制化的配方与结构设计。企业被工信部评为“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 凭借“优质产品+创新服务”,海安集团与紫金矿业、徐工集团以及巴西淡水河谷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国内外上百个矿山提供巨胎产品和服务,专门在俄罗斯、塞尔维亚等地设立十余家境外分公司、子公司,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小巨人”。 资本东风助力“巨轮”再起航 深交所主板上市之后,海安集团正式迈入“产业+资本”双轮驱动的发展新阶段。 弗若斯特沙利文发布的《巨型全钢子午线工程轮胎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全钢巨胎产量约为25.9万条,至2027年将上升至35.8万条。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海安集团近3年的产能利用率均在90%以上,扩产成为企业下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 据了解,海安集团此次IPO募资22亿元,将主要用于全钢巨型工程子午线轮胎扩产及自动化生产线技改升级、研发中心建设等,推动“工业制造”向“智能智造”跃升。 “我们将深化技术领先优势,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推动产品制造向更精细化、标准化迈进。”海安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与此同时,企业将加速全球市场布局,紧抓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遇,积极开拓金砖国家、东南亚、非洲、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并深耕“中资海外市场”,将民族品牌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海安集团用20年时间,将一条轮胎规模“做大”,技术“做强”,市场“做广”。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海安集团在全球巨胎赛道负“重”再出发的新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