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工艺 艺,不仅仅是门技艺,也是手艺人的自我表达。手工艺品是他们与这个世界深情交流的“见证者”。欧金新,“筒·制者”作坊的负责人,成为“筒工”十余载,一路与“艺”同行,他用筒制品为自己代言。 ■始于文化忠于兴趣 欧金新是榜头镇坝下社区人,“几乎每家都有一两人接触雕刻”,榜头作为工艺之都,当地不少人耳濡目染后都从事起与工艺相关事业。环境使然,欧金新在初中毕业后,与他们一样,也接触起雕刻工艺。 一开始没有钻研的方向,欧金新漫无目的,只是日复一日进行复刻。直到一次,他看到前辈正在制作笔筒,他的心里泛起一阵涟漪。“笔筒自身的文化气息很吸引我”,欧金新说。制作笔筒既能谋生,又能享受那份文化带给自己莫名的舒适感,在他心里觉得再好不过了。于是,他便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筒工”。 成为“筒工”后,欧金新主要制作素器笔筒,后来渐渐将范围扩展为文房雅玩,如今他的作坊生产的筒制品,包括笔筒、茶仓、香炉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欧金新的筒制品越来越丰富了。他说,这都得益于初识的那份兴趣。“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正是兴趣让他一直在这个行业深耕细作。 ■深刻于识精心于艺 “形态迥异、大小不一,各种不统一的原材料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欧金新收起笑容,神情认真地谈起自己的见解。制筒工艺与竹刻工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皆是依形而制,根据原料的形状选取合适的题材,普通木头才能“摇身一变”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当然,制作过程中精细对待也是“摇身一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首先要根据油性、密度等特性挑选木材,确认材料及制作题材后,进行打胚、修光,再根据涉及的图案,让擅长的专人负责处理。欧金新告诉记者,“人物和山景的区别很大,小作坊配备人才不足,有的时候要让一个作品呈现完美形态,经常要‘三顾茅庐’才能等到有名的师傅帮忙制作”。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作品的最后步骤,之后还要整体修整、磨光才算完成。 ■经营上道发展可期 无论是铜雕、竹雕,还是各类筒制品,手工艺品终究也要回归现实,面对能否获得市场认可的考验?谈起经营,欧金新说:“不能只停留在原地,要不安于现状多折腾。”市场风云变幻,为了跟上潮流,他有自己的“秘诀”,“最直接的方式是时刻关注嘉德、保利等各大拍卖行讯息,了解木雕受欢迎的题材、样式,以市场为导向再去更新产品”。欧金新的各类木筒制品广受好评,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 “不会扩大规模”,欧金新很坚定地告诉记者。问及原由,他说,扩大规模质量较难保证,机械化的工艺死板、生硬,不能调整,而他的制筒工艺要随形而制,手工灵动性更强,韵味性更足,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然后,当下很多年轻人相对浮躁,很难沉下心做工艺品,技艺人才断层现象严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扩大规模等于“一纸空谈”。欧金新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制筒工艺中,让仙作走出去走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