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
投稿信箱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文体>
东山寺重现朱熹800年前题匾(图)
2017-01-16 10:13:15  来源:仙游今报  责任编辑:杨珺  

 

朱熹题字

东山寺外景  

   仙游境内有两座东山寺,一座在鲤南镇玉塔村,始建年代未详,“清乾隆间僧曇光就旧址倡建”(见乾隆《仙游县志》);一座在度尾镇东峰村,唐大中年间智广祖师卓锡于此,建栖云窝古刹,南宋间朱熹(1130年-1200年,号晦庵,晚称晦翁)来此讲学,留下“第一山”石刻,堪称千年古刹。仙游境内东西两座东山寺,皆因朱熹造访而名闻遐迩,尤其是城南东山寺至今还珍藏着朱熹“文明气象”牌匾。
  城南东山寺,又名东渡寺,雄踞于仙游城南之东渡山麓。东渡山,原名石鼓山,山顶巨石林立,突起如鼓,故名。东渡山顶有东山塔(俗名东渡塔),与木兰溪对岸走马山上的石塔(毁于1966年)隔水相望,扼仙游咽喉之要塞。旧志将石鼓山与走马山称为仙游“水口之捍蔽”。传说这两座塔建成后,有好事者在仙溪渡口竖立一块碑石,上书:“两溪两塔,儿孙坐八座”(两溪指寺南的瑞溪和西北侧的仙溪,八座即八抬大轿,形容儿孙大富大贵)。有一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此地,眼见石碑上的大字,心生妒忌,故意把句子颠倒过来念:“两塔两溪,儿孙做竖子”(意指奴仆、小人之类,含鄙视意),就这样仙游的风水被这位满族血统的皇帝给破了。但是老皇历过时了,乾隆也化为灰烬了,如今东山依旧,仙溪常绿,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世代不乏国家栋梁才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至立就诞生在仙溪之滨、东山之麓。
  虽然东山寺始建年代痛失莫考,但从《重建东山寺缘起》碑文里大致可以看出眉目,碑曰“宋明以来,代有沙门棲止此中,梵行清净,感动檀越,施山益地,遂成伽蓝。山顶原有浮图,顺治十一年(1654年)毁于寇,修而复圯,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邑绅徐万安移址重建,崩于雷雨。南宋名贤朱熹曾游兹山,书‘文明气象’匾额,寺僧宝之,至今犹存。明万历进士郑瑞星来山探胜,书‘石鼓’二字,刻之于石,並制联语以志兹山之胜。由是名山梵宇相得益彰,骚人墨客接踵而至矣。”“东渡寺绮云明月”被列入《仙游乡土志》,成为明清仙游三十九名胜之一。
  冬至翌日,我与陈君金添、秀发诸友同赴东山寺揽胜,在天王殿上看到了这块由朱熹题写的匾额。据曾参与东山寺修缮的市政协委员、李耕国画研究所副所长黄叶介绍,1984年东山寺修建时他曾在寺内的一个杂物间里发现了这块积满灰尘的匾额,当时只觉得字体眼熟,虽然落款及印章已经斑驳不清,但“晦翁”二字赫赫在目,于是这块尘封多年躲过文革腥风血雨的匾额又重见天日了,理所当然成为东山寺的镇寺之宝。从朱熹“文明气象”匾额,可以推断出东山寺初建年代应在南宋或较早的年代。据朱熹年谱记载,宋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在建阳西北芦山峰巅之云谷构建草堂三间,匾曰“晦庵”,自此便以“晦庵”自号,亦称“云谷老人”、“晦翁”。朱熹一生中曾多次亲赴莆田、仙游等地拜师访友、授徒讲学,涵江、西天尾、黄石、枫亭、鲤城、度尾及白沙、湘溪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从漳州回建州时,途次枫亭经梅岭头,曾赋诗一首:“去路霜威劲,归程雪意深。往返无几日,景物变千林。晓磴初移履,寒云欲满襟。玉梅悚半落,犹是慰幽觅。”。据县志记载,“绍熙二年(1191年)朱熹在枫亭塔斗山倡建会心书院,讲学。”朱熹最后一次到仙游是在宋绍熙三年(1192年),由此推及牌匾是朱熹晚年写就的,距今824年整。但同行中亦有不同的见解,认为朱熹题匾的内容似乎与寺庙佛老文化不相及,怀疑是否后世临摹或捐赠,尚待辨认和考证。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