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是传统二十四节气的立秋。“立秋贴秋膘”,这天中午,游洋镇桥光村幸福院食堂为老人免费提供的午餐,新增了不少好菜。 桥光村位于游洋镇西部,是省定革命老区村。宋朝时,一条连接莆田沿海及沙县、尤溪、永泰等县的古驿道曾途经这里,形成了打铁宫驿道街市,繁荣一时。但后来,驿道改道,昔日的繁华逐渐消散。21世纪以来,村民们特别是青壮劳力走出山门闯荡,有300余村民远渡重洋谋生,常年在苏里南、阿根廷等南美洲国家经商打工,村里只留下一些老人妇女留守家乡。 该村幸福院常务副院长林加芬告诉记者,留守的村民中,60岁以上的有160多人,由于岁数比较大,也干不了农活,大多闲赋在家。老人们的子女在外赚了钱,口袋鼓起来了,不需要父母劳作。打扑克、玩麻将,几乎成了留守老人的日常生活内容,文化生活匮乏。 去年,桥光村成为省定的农村幸福院试点。在上级和游洋镇党委政府资助下,村里把已经无人就读的桥光小学教学楼重新装修,改造成幸福院。林加芬是村里退休的老支书,主动申请义务管理幸福院的大小事务。 记者看到,幸福院没有围墙,门前就是一片操场,配设有公园、假山、健身器材等设施。院内开辟有阅览室、影音室、餐厅,医务室、健身房、活动室正在筹建中。在幸福院的办公室里,一张芳名榜十分醒目。“林学志10000元,林振禄5000元,林剑喜1000元……”每个捐赠者的名字和捐赠数量用毛笔写在一块竹片上,挂在芳名榜上,共有100人。 做人不忘本,致富不忘乡。“幸福院建成后,经费大多来自村民的捐赠。”林加芬说,“我们不刻碑,而是用这种挂竹片的方式,让捐赠物资的好人登上芳名榜。”依靠村民捐赠,幸福院办起了留守老人食堂,每天免费为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午饭。“多数老人独自一人在家,做饭很不方便,且伙食较为简单。集中免费提供午餐,不仅可减轻他们的负担,还能改善他们的伙食,更促进了老人之间的交流。” 前不久,幸福院又收到一批公共图书。在阅览室内,几位老人坐在一起,看着自己喜欢的书。其中,70岁的林元华入迷地看着《杨家将故事》。他告诉记者,其儿孙都在国外经商,听说家里建起了幸福院,老人的生活有了照顾,十分高兴,儿子也捐了一万元。今年92岁的林开顺虽然耳背,但仍爱读书,还特地订了份《中国简报》。他每天到幸福院和老人们唠嗑,分享报纸上看到的新鲜事。 距离幸福院100多米的地方,还有两栋七层的楼房。这是镇里投资410万元建设的桥光新村,用于安置搬离地灾点的村民,现在已有5户村民入住。记者走进其中一户人家,房屋面积有120平方米,屋里装修一新,空调、冰箱、电磁炉俱备,日常生活实现了电气化。 “以前住的是夯土老屋,家里除了电灯、电扇,没有一件像样的电器。”户主林福谋说,旧房子建在山坡下,雨季常常受到山体滑坡的侵害,墙体甚至出现了裂缝。现在住进新房了,山区村民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漫步在桥光村,虽然已不见当年驿道街市的繁华,但是惬意的乡村生活更宜居。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下一步,游洋镇还将投入资金建设2栋16户的楼房,乡村文化活动中心、桥光油茶基地也在建设中,努力打造山区幸福和谐新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