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杜陂渠 今年榜头镇启动木兰溪流域生态水系建设,官杜陂水流域环境质量明显提升。榜头镇党委书记蒋庆和告诉记者,榜头镇正在启动官杜陂渠道防渗清淤改造工程,拟投入1500多万元,改造17公里的渠道,眼下已完成方案设计,进入工程投招标阶段,预计8月初工程开工,明年6月份投用。届时将保障木兰溪两岸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让古代引水工程继续造福当地百姓,带来民生泽被。 7月27日上午,官杜陂管理所的陈水福跟往常一样巡查渠道,检查灌溉水槽,以备防汛抗旱之需。眼前这个省属镇管的管理所建于1978年,位于仙水溪中游赤荷境内溪口坝头,有条石坝、管理房、启闭室各一座。官杜陂水务所副所长陈金山告诉记者,早在1956年,仙游县就成立水利管理处,把官杜陂收归县管,至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县里对官杜陂进行整修,通过改建渠道,新建干渠和支渠控制闸、放水涵闸等,组成了灌溉系统。 1975年,官杜陂的杜陂在开荒造田中被毁。1978年,国家拨款改建,即在官陂的旧址上重砌1座浆砌条石滚水坝,坝长85米、高1.2米、顶宽6米,正常引水量为2立方米/秒,命名官杜陂,正式把两陂合并,灌区统一管理。 为了使渠道畅通无阻、水源充足,1980年仙游县组织力量对官杜陂主干渠部分渠道进行改弯取直,铺砌石渠化5公里。经过历年的整修改建,至上个世纪90年代灌溉面积增到1.06万亩,比1949年增加1倍,抗旱能力也从原60天提高到90天。1993年4月榜头镇又新建官杜陂主干渠道,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00亩。1994年7月,官杜陂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9月,榜头镇发动当地群众对官陂渠道进行水泥浇灌,长达6公里;于2006年11月对官、杜陂两条主干渠全线用挖掘机清淤清障;于2013年3月对官杜陂大坝进行加固、浇灌,增加反冲池等建设。官杜陂工程基础设施不断得到了改善,发挥应有的水利设施作用,受益村落有赤荷、上墘、莲墘、东桥、下明、坝下、紫泽等7个社区和光埔、望厝、灵山、龙腾、紫洋、溪尾、溪东、象山等8个行政村,有效灌溉面积10621亩,比1949年增加1倍,抗旱能力也从原60天提高到90天,为榜头镇的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为木兰溪流域防洪调度发挥了巨大作用。 链接: 据记载,官杜陂是仙游县最大的古代引水工程,官陂居上,杜陂居下,相距150米,均系用河卵石堆筑的临时性拦水坝。宋淳佑二年(1242年)榜头杜陂渠建成投用,位于榜头镇赤荷溪口,可灌溉榜头一带7000多亩农田,群众引种靛青加工为青黛以染布,葛布花色品种和产量成倍增长,畅销县内外。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刑部郎中郑瑞星告老返回到榜头镇灵山村科井。他关心家乡的水利建设,献出历年积蓄俸禄,发动里民在榜头赤荷村溪口处筑坝截流、开渠、引水17公里,使灵山一带5000多亩的旱地成为良田,他还利用水渠落差,在光埔和望厝交界处建设一座水磨坊,供乡民磨麦之用,促进了榜头地方经济发展。当地群众为纪念他造福桑梓的功绩,把水渠称为“官陂渠”,亦叫“尚书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