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两岸精彩蝶变 蔡昊 摄 水是梦开始的地方,以水定城、以水兴城,成就了仙游人民的美好愿景。 木兰溪作为仙游的母亲河,孕育了千年古邑的历史,见证了仙游的繁荣变迁,如今它不仅是仙游人的精神寄托,更是这座城市的品牌,这座城市的气质,这座城市的自豪。 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发源于戴云山脉南侧——仙游县西苑乡埕头隔(仙西村黄坑桥),流经仙游县(自西向东横贯仙游度尾、大济、龙华、鲤城、鲤南、赖店、榜头和盖尾等8个镇街),境内干流全长64.5公里(流域面积1072平方公里)。 近日,记者来到兰溪公园。漫步在步游道,浏览沿岸“生态城市绿心”和“百里亲水景观带”,感受水体、绿化、堤岸、道路、桥梁、建筑,不由咏起明朝户部尚书郑纪《题仙游》的诗句:“城飚吹花去,山云带雨来。何须寻海外,此处即蓬莱。” ◆源头保护,下游补偿上游 郑纪出生的地方——仙游山,三百六十涧流,在此归而合一,这就是木兰溪的发源地。2012年底,木兰溪源头所在地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起,由市里拨款1000万元,用于建设木兰溪源生态保护区,作为沿线乡镇的污水治理、垃圾整治、生态林建设等项目专项经费。 木兰溪源保护区与永泰、德化县交界,总面积1802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5695公顷,缓冲区面积2446公顷,实验区面积9884公顷。该地区既是莆田市200多万人口的水源涵养林区,又是物种的基因库,也是一座天然后花园。 据初步统计,区内有高等植物1366种、鸟类203种,野生鱼类51种、两栖类34种、爬行类73种、兽类61种、真菌137种,共有植被34个群系、54个群丛,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49种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野生动物物种13种,还有国宝无尘塔、南少林遗址九座寺、仙水洋、仁山寨等景观。 县林业局副局长黄正发告诉记者,自2011年起,市里每年补助仙游3000多万元,通过下游补偿上游,共同保护木兰溪流域水生态环境。2012年底,县里建立木兰溪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基地。2015年——2016年度,县里发放木兰溪源补助费152.742万元,加快推进区内基础设施建设,维修防火林带7.1公里。 历年来,我县围绕建设美丽莆田目标,从木兰溪源头治理抓起,加强生态环境综合建设,保护好源头的青山绿水。北部生态旅游经济区8个乡镇,位于山区,工业基础薄弱,但生态良好,是让下游人民喝上干净水、呼吸新鲜空气的根基,定位为限制开发区域,重点发展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清洁能源为主的特色产业,绩效考评重点考核环境保护、发展社会事业等。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保护建设,2012年7月在莆田市委驻京党工委和北京市仙游商会的倡议下,在京企业界人士捐资100万元植造“清源林”。 “外出的人过年回来发现,不砍树的村子,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好,都想着回乡养老。”仙西村委会主任纪清雄指着源头附近一片树林说,“以前,我们从木兰溪身上要了太多,现在该是回馈母亲河的时候了。” ◆兰溪治理,打造生态廊道 “现在的兰溪既可防洪又可观赏,现在还打造了夜景工程,成为仙游人民娱乐、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据县水务局退休工程师蔡永仁回忆,木兰溪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的治理,1998年以前的群众自发投工投劳修建,使用鹅卵石筑堤,年修年毁。1998年至2002年间设计的防洪建设,省里拨了1500多万元,由县里组织投工投劳,按20年一遇标准进行修复。2011年后,我县在充分保护木兰溪古陂、古桥、古树等基础上,成功打造了兰溪沿线生态景观示范带。 木兰溪仙游段防洪工程于2011年8月列入全国244条重点中小河流治理计划之一,于2013年分三期实施,总投资21.1亿元,其中防洪11.5亿元、景观9.6亿元,建设堤线总长102.62公里,主要分为“一轴(木兰溪)两带(人文、生态景观带)三区(生态休闲区、工艺文化区和滨水生态区)”,全面融入仙游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建设了仙游春秋、十二美景、历史名人等特色文化浮雕墙、城市文化雕塑,让这方宝地馥郁文气,延续着千年古城的文脉。 县水务局局长张建新告诉记者,建设后的木兰溪提高了防洪标准,将仙游主城区及重要集镇区的防洪标准提高到30年一遇;提高了城市品位,实现“生态、旅游、宜居”的建设目标,提升市民的幸福指数;做足了“一溪两岸”山水文章,让兰溪沿岸成为20万城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中心场所;已然从单纯的防洪提升为防洪安全、景观休闲和生态治理“三位一体”,焕发出“美丽仙游”的新风采。 每当夜幕降临,悦耳的乐曲声开始在耳边响起,广场舞的主角们迈着轻快的步子,尽情展现或柔美婉约或激情澎湃或灵动飘逸的身姿,翩翩起舞。市民连珍说:“兰溪公园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我们在这里跳舞健身是一种享受,这在以前是体验不到的。”在微风阵阵的兰溪两岸,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欣赏美景,学生陈起澜与人们分享了他的感受,“精力更加充沛了,劲头也更大了,学习起来不觉得疲劳。” 水在城中、人在园中,跑步、纳凉、游玩,兰溪公园里的市民们或安静独处沐浴月光,或三五成群谈笑风生,或欢聚一片玩乐嬉戏……各有所乐,好不惬意。这场景正应了一首诗:“兰溪清清向东流,清清溪水城中留,仙游文化来彰显,景观步道万人游。” ◆框架拉开,城区面貌蝶变 祖祖辈辈的仙游人在兰溪两岸栖息而生、繁衍而居。木兰溪滋养着这座“古邑新城”,成就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乡新貌。近年来,我县大手笔改造提升木兰溪两岸风光,让“母亲河”越发靓丽。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林金涛说,中心城区以“一溪两岸”为主轴,重提升、促转型、铸链条,打造成“宜居、宜商、宜业、宜游”的特色产业发展带,将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生态农业与旅游业、商贸业紧密结合,沿溪而跃,大步迈进产业转型升级之路。 随着“大城关”战略的实施,“一溪两岸主城区”框架全面拉开,中心城区规划扩至120平方公里,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配套、管理力度,加快“一溪、两园、三山”建设,高档次规划、高标准运作,精心描绘兰溪两岸生态景观新画卷,使得城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前我县依据“山环水绕、城在山中”的山体水系特点,将县域空间规划为“一脊一环三心三片”结构;同时按照“北扩南进、沿溪面溪”拓展,突出山水城联动,形成“一城两轴三心五片”的城市空间布局,打造成为“山水交融、绿树成荫、彰显文化、特色鲜明”的宜居园林县城。 眼下,大蜚山省级森林公园以“体育健身”为主题,建设长达6.8公里、宽5米的蜚山生态景观步游道。客山公园以妈祖文化为主题,打造成集登山休闲、健康娱乐、城市文化、老年儿童活动中心于一体的综合性山地公园。有着玉塔古刹的东渡山公园,建设集生态、商务休闲、人文观光、科普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红木生态园种植名门望族、风情万种、院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达100多种,有印度紫檀、花梨木、酸枝木、檀香、沉香等名贵红木5000多株。城西幸福公园突出计生文化主题,融景观、功能、文化于一体,塑造四季交替、四季有绿的人口文化公园。 如今,站在仙港大桥上,放眼望去,只见木兰溪两岸高楼隔河辉映,溪水淙淙,花木飘香,宜居新家园、繁华新商圈呼之欲出。县住建局局长柯新建告诉记者,至201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为21.60平方公里,与2015年相比增加3平方公里;人口为19.60万人,比2015年增加2.59万人;绿化覆盖率为44.31%,比2015年增加4.42%;建城区道路总长度为153.6公里……一幅更加瑰丽壮阔的蝶变宏图正沿着兰溪徐徐铺展开来。 ◆产业发展,支撑富民强县 木兰溪将两岸块状产业集群串联一体,形成珍珠链式产业链,最为亮眼的是兰溪沿岸红木产业带,形成“高端市场独秀,中低端市场并进”的营销格局。2017年,我县工艺美术产业产值380亿元,拥有各类古典工艺家具企业3300多家,工艺美术企业1.6万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 “按照生态立县、产业强县的工作要求,我县制定了木兰溪流域治理和沿岸产业带规划,将木兰溪打造成为仙游生态循环的重要流域,同时把工艺美术产业布局两岸,崛起一个朝阳产业、富民产业、支柱产业。”县政协原主席何锦驰告诉记者,这几年我县将传统工艺与美丽生态融合发展,做强做大最具富民的、最具文化创意的工艺美术产业,逐渐在兰溪流域形成了“一街四走廊、一园六个城”产业格局。在蜚山兰水间,仙游工艺产业园已形成总用地面积7212亩,已完成投资100多亿元,已入园80多家工艺企业,年产值超百亿元的省级文化创意产业园。 “木兰溪流域生态全面提升,我有信心将企业做得更好,今年我们公司推出了三福新生代‘和木生彩’新中式古典家具,成为仙作的现代改良版,线条更加简洁,舒适度也更高,也更加环保。”三福集团董事长黄福华回忆:“过去木兰溪榜头段环境脏、乱、差,水质不好,交通不便,一到下雨天,我的家就被淹了。父亲带着我们三兄弟到山里人家做雕花眠床。” 近几年,县里致力于木兰溪流域治理,木兰溪溪水清了,两岸环境好了。特别是木兰溪仙榜段临溪大道紫檀街开通后,榜头发展优势突显。三福兄弟看到了家乡的发展机遇,回乡创办了三福古典家具有限公司,当初工人只有20几个人,年产值10多万元。经过多年发展,成为了年产值10多亿元,年纳税950多万元的三福集团,成为集红木家具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高端定制、家装设计服务、工业旅游为一体的中国红木家具行业龙头企业。 县工艺办主任黄杰告诉记者,未来,仙游工艺美术产业将继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区域品牌仙作的文化品质,将仙作打造成为全国古典家具行业中最具文化、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产品,推动仙作技艺、红木文化走向世界,为建设新时代美丽新仙游续写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