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
投稿信箱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文体>
品味游洋
2018-10-09 09:25:00 岳蕾香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杨珺  

游洋,别称古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悠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她是莆阳大地上兴化军军址、古兴化县的首府,山水名区,文物旧县,近千年文枢,伴着惠政桥、上宫街、龙穿城遗址、沽岭寨、浔阳书院、巩桥书堂、书林斋、石舟斋……走过历史。虽然人事代谢如鸿泥雪爪;废建兴立,也象斗转星移,但470年所铸就的灿烂和辉煌,在莆阳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亮 。

1

今年的台风天有点做作,“雷声大雨点小”。风声潇潇,雨丝飘飘,沿着新建的联二线(环山区公路),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山叠山,水错水,原野阡陌,纵横交错。梯田一层一层跟上来,层层香,清新绿,应接不暇,自然的鸿篇巨著浏览不尽。

秋意清浅,凉风拂面,站在游洋镇的天空下已是正午时分。欲雨未雨的天,乌云滚滚,青山绿水环抱的山区集镇,有无限的风景和无穷的寂寞。行走街上,民居楼阁整齐划一,街道走向传统格局不变,庭前屋后不时地闪过桂树墨绿的身影,花香浓郁。青山还是青山,田野还是田野,农耕时代的安详气息扑面而来。旧县衙、祠堂、军址、墟市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岁月已将传说的辉煌荡涤干净,空余 “古邑”、“衙门里”等地名。留存的地名,究竟深藏了古兴化县多少人知、多少人不知的精彩或平凡的故事?鸟儿飞过,风儿吹过,存世470年的古兴化县,喧嚣与寂寞,消亡与沉积,都在季风送转的更迭中,沉睡在眼前的锦山绣水中。

沿着古邑的旧址一路下去,越来越猛的风,穿堂过巷,呜咽声声,仿佛有诉不尽的心事。向南转过街角,在砖楼与瓦房对望之间,冷不丁地,一座拱桥,一溪流水,跃入眼帘。惠政桥,不由地脱口而出。几回回史籍中记载的桥被日子磨砾得更新,似乎不曾留下岁月的风霜。而今,我的视线终于有机会落到她的身上,此刻,云暗天低,清秋帘幕千家雨。

不得不承认,悬挂在游洋溪上的惠政桥纤巧秀美。桥长15米,宽3.6米,横跨在12米宽的水面上,全部用花岗岩条石砌成的。桥顶高出地面近7米,桥头不见桥尾,宛如一弯新月高悬在青溪上。单孔高拱,大桥洞顶距水面15米,保持水流量大而通畅,减轻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桥面铺有石级,两侧置石栏杆,桥中左侧建有一亭,上书太平社。古老的建筑风格,浓浓地透出烟火人间太平美满的朴素愿望。置身亭中,既可躲风避雨静心冥想,亦可饱览两岸人家浓厚的生活情调。风姿绰约的惠政桥,凌空于清流之上,隐于层峦叠翠之间,恰似玉带飘舞,旖旎多姿。若是皓月当空,惠政桥倒映水中,恍若虚月晃动,与天上的明月遥相呼应,虚实相和,美若仙境。

2

美在文字里,美在追思与怀想之间,览读桥头的碑文,行走桥上,心潮起伏,感慨万千。时间的洪流可以摧毁一切有形的建筑,却抵挡不住无形的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建桥之前,兴化县治与街道之间被游洋溪隔断,仅有搭石供两岸来往。如遇台风暴雨,山洪崩发,不仅冲毁两岸农田,而且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也是岌岌可危。时任兴化知县陆楠倡导士农乡绅出钱出力,在游洋溪修建一座长五丈、高亦五丈、宽一丈有余的石拱桥。桥落成时,刚好巡抚到兴化县巡视,于桥亭中休息。陆楠禀告建桥始末,并请巡抚为桥题名。巡抚感念山区民众生活维艰,感慨建桥不易,当即挥毫“惠政桥”,寓意惠政治理,安民固国。

惠政桥始建于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似乎是古老的兴化县留传下来唯一显眼的标志性建筑。她见证了古城的繁荣和衰微,忠实地记录了古兴化蛮荒与文明的历程。八百多年来,惠政桥历经几次维修、重修,无从得知。有限的文字资料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监生陈大勋、陈攀龙、林朝堂等集资重修,始成当今规模。1958年,特大洪水灾害,两岸数百亩良田、民房被吞噬冲毁,唯惠政桥安然无恙。世间万物终有定时,1999年10月9日第十四号强台风袭击,山洪暴发,老态龙钟的惠政桥终是在劫难逃,和古兴化县一样彻底地在这片土地上消亡了。2000年4月,在仙游县人民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在原址依样复建惠政桥,就是现在所看到的模样。

这是一片动荡不安的土地。山高地险,多为山越、山獠凭山筑寨的聚居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游洋人林居裔聚众起义,与宋廷抗衡两年,终被镇压。战事平息后,宋太宗翻览地图,认为游洋“地险民顽,欲以德化之”,决定在此单独设军立县,加强控制,取名“兴化”,意兴天子之德,感化顽民。游洋镇地处仙游县东北部山区,四面环山,位置居中,东邻涵江区,西与石苍乡毗邻,南连钟山镇接城厢区常太镇,北通永泰县,扼住莆田、仙游、永泰交通要道,确实是一个县级行政机构的理想选址。地利人意,兴化县应时而立。公元979年,宋廷在游洋林居裔原住宅上毁宅建太平军军治衙署,又设兴安县县署于军治旁。兴安县旧辖游洋镇(今游洋、石苍、象溪一带)原莆田县百丈镇、永福县(今永泰县)的陈山头及福唐县(今福清县)的漈头,百丈岭、下庐岭一带山区。不久,太平军改名兴化军,兴安县改名兴化县。兴化军治,兴化县治仍在游洋,兴化军辖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时光悠悠,兴德化民,惠政殷殷。从蛮荒的“游洋洞”到“山川清秀,林木蔚荟,民居稠密,地气精灵,而百族殷殷饶厚,故家诗书而户礼乐,虽或僻在万山之中,而人文之盛,于兹独最。”(明周华《游洋志》)的兴化县首府,历经334年,跨越宋、元、明三朝,成为山区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时朝廷公卿之多、豪姓望族之巨、庶民生齿之繁、田地物产之饶,仅次于莆、仙两县。境内书院学堂遍布,英才辈出,涌现出三个文状元,即乾道二年的萧国梁、乾道五年的郑侨和乾道八年的黄定;中国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位武状元熙宁九年的薛奕;理学家陈师昭和史学家郑樵;以及发愤撰著《游洋志》(八卷)的周华。与莆田、仙游三足鼎立,共同构筑“海滨邹鲁”、“文献名邦”的盛誉。

“天下之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正是这无数次的分分合合,人类文明的历史才得以在摸索中不断前行。公元1313年,元朝以旧治地窄人稀为由,下令将兴化县治迁往莆田县广业里湘溪(今新县)。后人把游洋镇称为“旧县”,称湘溪为“新县”,沿用至今。县治的迁徏亦难挽留兴化县被撤销的命运,“福建历代无战争,相对于中原血流成河、白骨蔽野而言,其实闽之先民所受的屠戮,亦十分残酷”。(《八闽通志》)改朝换代,兵变祸乱,虽局部战争主要是在郡治莆田和仙游县城进行,但兴化县未修城池,居民分散,无力抵抗,备受蹂躏,付出的代价更惨重。明正统十三年(1438年),兴化人口几乎消磨殆尽,全县只剩下300户461人。贡士萧敏上本朝廷,请求裁撤兴化县。理由是外敌内乱,野兽噬人,瘟疫虐人,连豪门大族都难以维持,何况穷人乎!国赋无法完缴,县治自然难以维持,朝廷因此下诏准撤。莆田县分得150户230人;仙游县150户231人(明·弘治《兴化府志》),绵延470年的兴化县完成了历史使命,原来由福清、莆田、仙游、永泰划出的部分疆土,从此各归本治。 

3

行政区域的增减置撤,原本寻常事。宋太宗因游洋林居裔造反,在该地设军置县,加强统治,事属权宜。但它既已繁兴了三百年之久,却又衰落下去,以至不得不撤销,撤销时人口凋耗到几乎灭绝的地步,令人惊醒深省。北宋立朝,黄袍加身,兵不血刃,一片歌舞升平的气象,宋太祖吸取前朝教训,要求官吏秉公办事,清廉为民,特嘱州府、县勒《戒石铭》于堂前。当年黄庭坚手书:“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原游洋兴化县署堂前的《戒石铭》,穿越兵燹战火,走过兴废存亡,依旧完整保存在涵江区新县(古湘溪)镇政府。究竟成为几多父母官的座右铭,则颇令人玩味。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兴化县消失了,但她在这片土地上的影响,无处不在。兴化县、兴化军的出现,改变了福建原有七个州郡的建置,才有今天“八闽大地”的响亮称号;“兴化军风俗,园池胜处,唯种荔枝。”,蔡襄的《荔枝谱》道出了“荔城无处不荔枝”的缘由;兴化县之后有兴化路,兴化路之后有兴化府,兴化府之后有莆田市,虽然沧桑巨变,版图缩小了,地名不断地变化,但那座曾经存在的古城依旧蛛丝马迹地潜藏在这片热土上;兴化平原、兴化湾、兴化桂圆和兴化米粉,故园厚土,风味特产,时时让人品味起那个消失580年的古县城所散发出来的温馨和寒苦,追思那些生存在这片土地上坐标式的历史人物。

兵荒马乱的年代,选择在易守难攻的深山老林中生活,图的是一份安宁自足。这一方百姓的荣辱兴衰,恩恩怨怨,曾经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的部分,都融入了惠政桥的身躯,永远被记载在“古邑”地名之中,换得了安居乐业、国富民强的中国梦。漫步在这一片宁静的土地上,终于明白,繁华若梦雨打风吹去,而时间是一道多么华美的馈赠。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不曾老去的惠政桥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敦厚老者,安然地固守三百多年的辉煌,以清政廉民的风貌,默默地屹立着,呵护着这一方净土,不断地吸引着越来越多探寻的目光。

岁月的长河漂走了古兴化县的版图,只留下弥传弥烈的兴化魂和这些古韵十足的地名。清清的游洋溪不知疲倦地流着,细雨飘飘,如针如线,密密地斜织着,像是笼着一层薄烟,烘托出一片安静和平。微雨中的惠政桥,两岸的人家和田野静默着,放眼望去,安然详和,如见桃源。

470年,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微不足道,或许只是一个涟漪微漾。但这片土地所铸就的文明历劫不散,唤醒我沉睡的敬意,让我一再地走近走进,倾听轻叩那座消失的古城厚重的历史足迹。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