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从民国《仙游乡土志》上看到古时候仙溪三十九处经典名胜的记载,其中有个“天犀岩松风捣药”格外抢眼,仿佛那就是文人雅士心心念念的无忧世界,大有令人寄迹风云、归老林泉之冲动。 但天犀岩何处,很多人只是摇摇头,表示浑然不知。此后,又从乾隆《仙游县志》上得知天犀岩隐秘在仁德里(今龙华镇),志载“天犀岩,在登擎寨西,林壑幽深,阴晴灭变,每当夕阳返照,松风谡谡,声与泉流相和,雅绝尘喧。顺治间,僧昙喜建为修真之所,至僧让梧复建听月楼于东偏。三山翰林孙拱极(注:字淑佑,庶吉士,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诗:三五庭前魄正盈,危楼高接斗参横。夜深何处风相送,不是人间捣药声。”立冬前夕,在一次偶然的闲逛中我踏进了龙华镇林内村,意外地发现了天犀岩的路标,于是寻路渐进,直奔天犀岩古迹。 天犀岩雄踞于三面群山环抱之中,松涛低迴,清风劲拂,山高林密,峰回路转,山路蜿蜒深邃,如入无人之境。寺西边门前竖立着一块石碑,记载着清道光丙申年(1836年)修建寺院的功德主名号及乐捐田亩面积、四至界限等事迹,碑文载道:“清大功德主信士张庄含喜舍,本处乃字号香橙户民田並根(“根”字误,应为“垠”字)四亩五分……清大功德主信士李章岳、章波、章献兄弟喜舍香灯寺田七亩五分正,奉祀天犀岩佛灯”,等等。落款时间为“道光丙申岁次瓜月(即农历七月)谷旦仝谨立”。 从记载中可以得知清道光年间天犀岩曾进行了一次扩建或重建,其建筑风格为清代或民国时期的土木砖瓦结构,此后又历经180多年风雨沧桑,至今仍保存完好。 我来的那天,刚好遇到寺里的两位热心信士,经他们指引我瞻仰了天犀岩开山第一代随岳灵公祖师的海会塔(又称“普同塔”,如海四众,同会一穴)。塔墓坐落在距离天犀岩寺东边百米处,墓碑上书:“开山第一代传临济正宗三十四世随岳灵公禅师普同静域。康熙屠维单閼岁(1699年)蒲月谷旦合山立”。由此推论,天犀岩肇山年代应在清初或明末更早的时候,开山祖师随岳灵公系佛教临济宗正传弟子。临济宗是佛教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宗风最为强劲,其禅法特色,影响久远,成为中国禅宗中波及面最大、渗透力最强的宗派。古代的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故而称为“禅贫”。近代所有的禅宗子孙,几乎都是临济、曹洞两家的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