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溪张镇段如今堤坚景美,两岸高楼林立,人民安居乐业。 连日来,莆田市又迎来一批记者。他们从天津远道而来,专题聚焦莆田的“母亲河”,采访拍摄莆田木兰溪治理经验。 今年9月20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相继报道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治理木兰溪的生动实践。木兰溪的“蝶变”,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 谁能想到,这条引发全国关注的河流,曾经水患频发,给莆田人民留下道道创伤。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习近平同志十分关切,亲自擘画、亲自推动木兰溪治理工作。 勇立潮头,治理水患,与时俱进,久久为功。历届市委市政府牢记习总书记嘱托,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持续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综合治理。曾经洪水肆虐的木兰溪,如今安澜清波、风光旖旎、泽被乡里,成为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莆田从“福建省内唯一一个洪水不设防的设区市”,跃升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新建堤防、修建水闸、堤基防渗、景观绿化等一系列工程,不断筑牢筑美 “防洪长城”,实现了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 水清、岸绿、景美、宜居,改革开放40年,木兰溪展现出人水和谐新图景。 ■攻克世界难题建防洪工程 木兰溪下游南北洋平原,人口稠密,河网交织。由于地势平坦低洼,上游的东乡平原一下大雨,又恰逢天文大潮,下游就水流漫滩,民不聊生。 防洪,从筑堤起。早在1957年,国家水利部就开始规划整体治理木兰溪。然而,由于其软基河床、弯多弯急、冲刷剧烈等一系列世界技术难题,虽多次提出议题,但均未能开工。 木兰溪防洪问题,牵动着习近平同志的心。他为此倾注心力,工程初始阶段,曾在短短2个月时间内3次来到木兰溪防洪工程现场,调研指导解难题。邀请国内水利权威专家研究“软基筑堤”物理模型实验,提出全国首例采用“软体排”筑堤的技术,并在木兰溪张镇段试验成功。1999年,他将全省冬春修水利建设的义务劳动现场安排在木兰溪,并与我市干部群众、驻军官兵6000多人一道参加了义务劳动。 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建设由此拉开序幕。随着一锹锹挥土和一根根落桩,莆田人民根治水患的愿望一步步走向现实。 时至今日,当年的奠基点已成为美丽的防洪景观带,一侧是悠悠溪水,一侧是鲜艳的花草。 一块木兰溪防洪工程开工奠基“纪念石”矗立花间。凝视着“纪念石”,市南北洋海堤管理处主任吴俊伟眼前又浮现当年习近平同志在此奠基、劳动的场景。 1996年,吴俊伟大学毕业,分配到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筹建处。1999年莆田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成立后,他先后历任拆迁科科员、办公室主任、管理处副主任,直到调往市南北洋海堤管理处,是木兰溪防洪建设的“见证人”。 “木兰溪治理前是我省唯一流经省辖城市单独入海未设防的河流,其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两年一遇,远远低于5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吴俊伟说,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0次关心调研木兰溪的治理工作。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是习总书记亲自擎画,全过程推进的治水典范。 一点一滴推进。第一阶段从1999年开始至2012年,实现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堤线闭合,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第二阶段从2012年开始,实施全线105公里堤防达标建设;第三阶段从2015年开始,实施全流域生态治理。 一步一个脚印。从下游走向源头、从重点河段走向全流域治理、从单一防洪走向生态综合治理、从河流治理走向水生态文明建设。治水理念逐步转变,河道面貌逐渐改变。 ■全线筑起防洪堤变害为利 华亭镇万坂村,古朴的万坂桥横跨木兰溪。秋冬交替,站在桥上,寒意阵阵袭来。远眺桥下,施工火热进行。这是木兰溪防洪工程华亭段,完工后两岸新建堤防16.53公里,新建水(涵)闸11座,将为华亭镇兴沙、顶垞、西许、前黄、园头等11个村筑起坚强的防洪堡垒。 距离不远的园头村,今年71岁的黄德芳对此十分高兴。40多年前,他参与修筑防洪大坝,然而一场洪水冲毁了刚筑成的大坝,也淹没了全村即将收成的农作物,把园头村围成孤岛。时过境迁,园头村已是美丽家园,还引来利农集团落户。黄德芳感触万千,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洪水不再侵扰,村民安居乐业了。 华亭段工程是木兰溪防洪工程当前在城区唯一在建项目,力争在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年内,白塘段也将动工。 木兰溪防洪工程,分为四期建设。一期工程从黄厝至港利河段;二期工程分两段实施,分别为郑坂段从坂头弯至黄厝河段,霞林段从木兰陂倒虹吸管到坂头弯;三期工程跨荔城与涵江区划;四期工程项目受益仙游县、城厢区、涵江区,分城厢区华林段、华亭段和涵江区白塘段,仙游县仙榜段、盖尾段、仙度段建设。随着一段段项目完工,木兰溪已超过10年没有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城市空间得到拓展,产业不断集聚,经济持续发展,创造了独流入海全流域保护治理发展的“莆田模式”。 治理得以安居。过去依靠腌菜桶“逃大水”的城厢区肖厝村,如今是繁华的肖厝社区。荔园西路、胜利街、学园街、肖厝路贯通全境,城厢区第二实验小学、商务办公大楼、公寓,给居民提供了文化教育、服务管理、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玉湖畔,青少年宫、科技馆和图书馆一字排开,成为新的文化地标。生态环境优美、人文气息浓厚的玉湖新城已成型,曾经的水患重灾区成为一片新乐土。当下,木兰溪沿岸的木兰片区规划建设正在推进,木兰陂公园建设如火如荼…… 治水引来百业兴。上游的仙游,“仙作”古典工艺家具传统产业发展迅猛。下游的荔城,工艺美术和鞋服产业蒸蒸日上。城厢华林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涵江的莆田高新区势头正劲。全市工业园区面积从1999年以前的19.39平方公里拓展到现在的170平方公里,沿岸水患洼地蜕变为经济发展高地。 20年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史,也是莆田城市的成长史、高质量发展史,美丽中国示范区的建设史。 ■从防洪走向生态综合治理 治水兴水,科学谋划。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科学治水,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 “裁弯取直”是科学治水的体现。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吹拂。那一年,水利部批准木兰溪下游防洪工程规划建设方案。“裁弯”在该方案的基础上,选择具有水流流态好、堤线短、堤防高度低等优点的中裁方案。 木兰溪如盲肠般曲卷河道在防洪工程建设中裁弯取直,达到了防洪标准。而原有的木兰溪河道张镇段也得以保留,旧河道开挖成人工湖,作为北洋平原的重要蓄涝区,缓解莆田中心城区的排涝压力。这是防洪排涝统筹兼顾,“改道不改水”的成功实践。 站在木兰溪张镇段河堤,脚下是彩色透水休闲便道,堤路旁的一串红、迎春花、牵牛花等争奇斗艳,与仿古屋顶水闸管理房构成一道景观。市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陈权介绍,这是木兰溪左岸绿道,利用下游防洪工程已建的左岸堤防堤顶防汛道路作为绿道主园路,将沥青砼防汛道路改造为彩色透水砼步道,充分利用堤顶有限场地,进行绿化美化。这里的木兰溪防洪工程奠基点,是现代科学治水的参观点,与前方木兰陂古代科学治水参观点遥相呼应,构成古今结合的木兰溪完善水利工程系统,形成城市东、西侧水利风景线。 在木兰溪防洪工程华林段,木兰溪防洪工程建设管理处质检科科员陈静宇指着迎水坡面说,这是联锁块护坡,自华林段开始启用,在联锁块内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而此前的工程护坡都是条石砌筑的。在他看来,过去是防洪工程,现在升级为防洪生态景观工程。既可防洪又可观赏,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在治理木兰溪中,我市对全流域1732平方公里进行生态治理和保护修复,首次提出并全程贯彻了“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文化景观”三位一体的综合治河理念。木兰溪防洪工程全线规划了百里景观生态廊道,建设了木兰溪仙游段景观工程、城区段十里绿道工程等,呈现出木兰溪百里风光带。 持续发力,常抓不懈。上游构筑保护、治理、修复、法规四道防线,下游连通河湖水系,保护生态湿地,建设生态绿心,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实现了“一泓清水惠民生”。 遵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推行“河长制”,改善木兰溪流域环境。我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的路子,从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治理五大系统角度,统筹推进,还木兰溪“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把“母亲河”建成全国“十大最美家乡河”。 从“谈洪色变”的历史创伤,到“人水和谐”的生态新图景,站在新起点,谋求高质量发展,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治理木兰溪的重要理念,继续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生态提升工程,逐步构建防洪安全、排涝通畅、防潮蓄淡、水系连通、河网生态、环境优美的系统工程,使“母亲河”永葆生机、造福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