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
投稿信箱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社会>
扶贫先扶志 把脱贫“精气神”刻在心里——福建省定贫困户刘啟梅脱贫事迹纪实
2018-12-26 15:45:16 游晓璐 来源:本站原创  责任编辑:杨珺  

“我家四口人,去年人均纯收入大概是3万元。”近日,在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自家新房中,刘啟梅展示了账单。两年前还是省级精准扶贫户的他通过种植果蔬,如今已申报脱贫。

 

刘啟梅兴奋地聊着他全家今年上半年的收入——“我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1380元,每个月打零工还能收入2000多元。

今年种植150棵李子也卖了不少钱,此外还种了2亩多薏米,不出意外的话,这薏米也会给家里带来6000元的收入呢,再加上政府的一些补助款、两个孩子也有了工资,全家上半年收入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家庭收入能有这么大的改善,真的是非常感谢政府的好政策,各级领导不仅从产业上扶持,生活上关心,也从精神上鼓舞我们,还给我们都配备了家庭医生,对我们的健康进行了保障。”提起政府对自己的帮扶,刘啟梅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刘啟梅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一家曾住着村庄里最破旧的老屋,如今却在三年内实现了“逆袭”。刘啟梅的经历回答了一个问题,在家人生病、丧失劳动力、无知识、无资金的情况下,家庭是否有可能实现脱贫?

 

事实证明,在“扶贫、扶志、扶智”三位一体的扶贫模式与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组合拳的帮助下,刘啟梅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脱贫的路子上,有一条经典路线:政府有支持,致富靠自己。

  

正所谓扶贫先扶志,更多的是需要贫困户自食其力增收致富,才能够战胜贫困奔小康。在龙华镇金沙村,省级精准扶贫户刘啟梅就是这样一个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的“有志之人”,困难面前他不泄气、不懈怠,在县委书记郑亚木的挂钩帮扶下,已于2016年底脱掉贫困帽。他用坚强、勤劳为自己的家庭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正领着全家踏上美好生活的幸福路。

 

困境:深山农民带病妻

   

1970年,刘啟梅出生于仙游县龙华镇金沙村的一个土房里。金沙村,自古以来被人称为”黄沙”,村民聚落在下埔寨下西。这里是龙华溪流的发源地,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经济不甚发达,是仙游的贫困村。

 

生于农家的刘啟梅在家中排行老大,他还有三个弟弟妹妹。为了帮衬家里,他读完小学,便辍学了。

 

青山下,赤红色土地上,十几岁的刘啟梅开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对于这段时光,他回忆起来,没有任何怨言:“那个时代,很多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刘啟梅的皮肤晒成古铜色,言语不多,但骨子里有乐观的性格。

 

因为家中经济困难,拿不出丰厚的彩礼,二十八岁时,刘啟梅不得不娶了同镇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子。

 

婚后半年,妻子的精神疾病发作了,完全无法干活。刘啟梅默默地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他到泉州晋江开了一家小饭馆,一边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一边照顾患病的妻子。小店利润微薄,每天,刘啟梅凌晨三点多起床,炸油条、包包子、做早餐。他想一日做足三餐,多赚些钱。但因为生意不好,饭馆只开了一年,便无以为继了。

 

刘啟梅只能带着妻子回到家乡,回到那个他出生的老屋中。他的两个女儿,相继在这个老屋里出生、长大。乡亲们盖起了新房,刘啟梅的房子却越来越破旧,无钱修缮。

 

对于当时的刘啟梅一家来说,房子已无暇顾及。仅仅是吃饭、看病,就是一件让人紧张的事情。平时,一家人只能吃些刘啟梅在田里种的青菜,偶尔才能吃肉。刘啟梅妻子的精神疾病愈发严重,有时需要住院,若不住院,一个月也要600多元医药费。

 

全家四口人,全靠刘啟梅一人。

 

深度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集体经济薄弱。当时的贫困村金沙村,没有太多就业岗位。刘啟梅无工作可做,但他手里的活计从没停下来过。刘啟梅每天起早贪黑,既当爸,又当妈,夏天种水稻、秋天种薏米,不敢有丝毫放松,但十八年下来,家里没有任何积蓄,反倒是欠了数万元债务。

 

生活压得这个汉子喘不过气。

 

“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很焦虑。我努力养家,不是一个偷懒的人,但是生活就是没有起色。”刘啟梅说。

 

改变:凝心聚力斩穷根

 

改变发生在2015年。

 

2015年12月,刘啟梅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精准扶贫优惠政策。

 

这对于刘啟梅一家来说,无异于困境里的一道曙光。

 

2016年春天,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刘啟梅申请了5万元贫困户小额贷款,租了土地,买了150棵李子树苗,种下了李子,也种下了新生活的希望。

 

刘啟梅从不怕吃苦。他还参加了“雨露计划”的学习活动,学习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刘啟梅精心打理李树树苗,除草、打药、施肥。冬天,李花开放,刘啟梅常常一个人来到这片李子林,看着漫山遍野的白色李花,心中百感交集。虽然人生已经过了四十多个念头,但从没有像这次一样,期盼一个春天。2017年春夏之交,刘啟梅的李子树结了500多公斤果子,土地忠实地回馈着他的劳动。在刘啟梅的精心养护下,2018年,他的李子树结了5000多公斤果子,买出了1万多元。

 

“以前,没有资金、没有技术,只有一身力气,想脱贫,真的很难。种李子,迈出了第一步,也给了我很大信心。”刘啟梅说。

 

各方帮扶,催化了刘啟梅致富的内生动力。除了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每月有1380元收入外,刘啟梅还积极打工。每月,刘啟梅有20天多时间做建筑小工,每天有80元收入。

 

“手里有活儿,心里不慌。”刘啟梅说。他有一个生病的妻子,但他默默扛起家庭里外的活,从不埋怨。凌晨五点,刘啟梅便起床了。他要去隔壁的永春县打工。车程需要一个小时,深冬的仙游,黎明姗姗来迟。在一片黎明前的黑暗中,刘啟梅便骑着小电动,风尘仆仆地出发了。因为刘啟梅上工认真、负责,所以方圆十里只要有活儿,包工头都会叫上他。

 

“扶贫先扶志。刘啟梅踏实、肯干、有志气,有精气神,这样的家庭有希望。”仙游县委书记郑亚木说道。

 

郑亚木也见证了刘啟梅一家这几年的变化。

 

2016年8月,郑亚木挂钩贫困户刘啟梅。郑亚木第一次来到刘啟梅家时,他和家人仍蜗居在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房中。老房用石、木、砖垒成,光线昏暗,逼仄潮湿。

 

2016年下半年,刘啟梅在多方帮助下,申请了造福工程易地搬迁补助款,加上自己的资金投入,盖起了一幢约90平方米、2层半的新房,并于2018年1月进行了装修。“搬进新房以后,心里很欢喜。多年的心愿终于完成了。”刘啟梅说道。

 

刘啟梅的新房采光充足,屋内彩电、电冰箱、自动洗衣机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奶白色的瓷砖搭配樟木家具,显得大气亮堂。近日,挂钩帮扶企业仙游红木鲁艺古典家具公司还免费为他修建了红木雕花扶梯。走出刘啟梅家,可以门楣上雕刻着“彭城传芳”四个大字。据说,彭城刘氏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刘啟梅是刘邦后裔,古时迁居至福建,近代由永春县古洋搬迁至金沙村。一路迁徙,刘啟梅沿袭着先祖刘邦“勤劳吃苦、实干兴邦”的基因。

 

刘啟梅门口的牡丹墙面上,印着“家和万事兴”的字样。“勤劳、和气”是刘啟梅的家训。如今,刘啟梅的两个女儿都已参加工作。大女儿从事广告行业,二女儿从事服装业。“去年过年,两个孩子还拿了1万元回来孝敬我们。”刘啟梅笑得合不拢嘴。

  

“从前的日子过得十分艰难,不过现在好了,两个孩子都能工作赚钱,妻子的疾病也有所好转,精神头儿一天比一天好。我会更加努力,让眼前的日子越来越好。”刘啟梅笑着说,眼里充满对未来的信心。

 

12月25日傍晚,天色渐渐暗下来了,只见门前的刘啟梅正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刘大哥你出去干活儿回来啦?”“是啊,今天永春那边有活儿干,就过去打打零工了,所以比较晚到家,让你们久等了,不好意思啊。”憨厚朴实的刘啟梅抓抓脑袋,满脸歉疚地说道。

 

回到家,刘啟梅又匆匆赶到薏米地里,给薏米施肥。圆鼓鼓包着绿皮的薏米正在吸收着土地的养分。他弯着腰在田地里干活,直到夕阳西下。

  

开展精准扶贫行动以来,刘啟梅春种李子、水稻,秋种薏米,闲暇打工,不曾停歇。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刘啟梅笃信:“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在新时代砥砺前行的步伐中,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正在续写新篇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正阔步向我们走来……我们充分相信,自力更生、勤劳致富、感恩思进的精准扶贫户在各级真情关怀、真切帮扶下,一定能够拔掉穷根、断掉穷思,乘着十九大的东风,奔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