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
投稿信箱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天下看仙游>
郑怀兴:生而为戏
2019-03-07 10:08:33 俞靓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林婧晶  

▲1981年仙游县鲤声剧团演出的莆仙戏《新亭泪》(资料图片)


郑怀兴(资料图片)

时间:上个世纪50年代的一个仲夏夜

地点:仙游榜头镇

幕启:祖父上祖父: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以后你也要做这样的人。

郑怀兴:(似懂非懂样)我记住了。

直到今天,郑怀兴说他还经常想起祖父,梦见他。有时喝醉了,还会哭他一生太苦,“他是个老实的农民,但对我的一生影响最深。我还没来得及尽孝,他就撒手西归了”。

截至2017年9月,郑怀兴一共创作了45个历史剧剧本。他1972年开始创作,45年间45个作品,这样的高产量,离不开儿时祖父对他的历史启蒙。

郑怀兴回忆,那时候,祖孙俩常常坐在院子里乘凉,“我依偎在祖父的身边,他一边摇着麦草扇,一边讲故事给我听。祖父只念过四年私塾,却能背《四书》上的许多章句。管鲍之交、重耳复国、子胥出关、孟母三迁教子等许多精彩的故事都是由他输入我的脑海里的”。

祖父虽然非常疼爱郑怀兴,但对他要求也十分严格。祖父常常说:“读书人也要爱劳动,孔子说过,他不如老农老圃。你不能光读书,不劳动,变得四肢不勤、五谷不分。”

他是这么教孙子的,自己也是如此身体力行的。快六十岁的时候,退休的祖父拿起了斧头锯子,做了诸如木屐、刀柄、梭子、竹碗之类的竹木日用品,沿街叫卖。郑怀兴念高中时,祖父每星期总会把自己做的这些东西,用两只大竹篮装着,赤着脚,走二十里路到城关来卖,用一分一毛积起来的钱,买点好吃的菜,买点笔墨拿到学校里来。

因为父母都在外地工作,自小郑怀兴就与祖父母相依为命。

而这个相守,一守就是70年。

70年,郑怀兴一直在仙游县这个百万人口的闽中小城里。后来正因为写戏,得以让家人温饱无虞。从老家榜头镇搬到县城中心,祖母安详地度过晚年,直至百岁离开。这多少抚慰了他对祖父母的亏欠之情。

但也正是安于一隅,处“江湖之远”,郑怀兴拥有一颗恬淡的平常心。笔耕之余,常常独坐书房,临窗品茗,他望着山,山望着他,闲极了,也静极了。

他说,写不出东西来的时候,就去客山散步,偶尔发现水田边有只黄牛听任白鹭立在背上,偶听小塘边一片悦耳的蛙声,如闻天籁,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创作间隙的滋养。

这一方水土风情,给他插上了天马行空创作的翅膀。

时间:1981年初夏

地点:仙游城关

幕启:郑怀兴上

郑怀兴:先生,这一张我打算写周伯仁月夜上新亭,饮酒、弹琴,与一位渔父对话

张森元:(眼睛一亮,拍一下大腿)行,怀兴,去写吧!

幕后歌声:一段传奇本是虚,沧海确曾有遗珠。劝君眼下查个细,天涯何处无良驹。

1948年,郑怀兴生于仙游,1971年始自学写戏。

1973年冬天,在榜头农业中学当民办教师的郑怀兴,因为写了小戏《嫁妆》,颇受好评,就被借调到文化馆来了,与前仙游县编剧小组组长、县艺校校长张森元先生相识。

受到张森元先生的启发,郑怀兴开始创作《新亭泪》。先生看完初稿,非常兴奋,说尽管还很粗糙,但肯定是一块璞,值得认真雕琢。“我经先生指点之后,改了一稿,就参加县文化局举行的创作会议,却遭到否定。我回到榜头老家,十分沮丧。”他说,不想第二天,张森元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便骑着自行车,冒着烈日,从距榜头三十多里路的大济赶来安慰他。

真金不怕火炼,《团圆之后》刚写出来,认可度也不高……在先生的鼓励下,郑怀兴不断修改,《新亭泪》终于成为成名作。

从写出《新亭泪》之后,郑怀兴几乎一年一戏,不紧不慢,不乏精品。每写出一个新剧稿,他都要赶到张森元先生的家里,向他讨教。好就是好,差就是差,先生都是坦言相告,从来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而且先生鼓励他直抒己见,不要盲从于他人。张森元先生离开戏剧界已多年了,有时难免与郑怀兴的一些艺术观点相左,但张森元并不固执己见,每次都能倾听郑怀兴的陈述。他经常打电话给郑怀兴:“怀兴,我的那个意见不对,你不要那样改!”

这几年,无论是省外诸如北京、太原、海南、武汉等城市,或者是省内的厦门、泉州、仙游,都有郑怀兴的剧本在排演。

2007年,张森元先生去世。2016年,郑怀兴捧着又一突破性的作品——秦腔《关中晓月》,迫不及待地想请先生一睹为先。然而,知音已去,他只好把这份恩情化为创作的动力。

时间:2019年2月22日

地点:仙游城关

记者:创作了这么多年,这么多作品,做个总结吧。

郑怀兴:创作于我而言,其实就像庄稼人种田一样,稀松平常。

1981年,郑怀兴创作的历史剧《新亭泪》由鲤声剧团排演,参加福建省创作剧目调演,获剧本一等奖。当时,郑怀兴才33岁。这一部戏,为他带来诸多荣誉:1982年荣获全国第一届优秀剧本创作奖、登上二十部中国戏剧激情作品排行榜,选入《新世纪百科知识金典·中外戏剧名篇赏析》等丛书。

但他的创作并未止步。2005年,历史剧《傅山进京》完成,先后又斩获中国戏曲学会奖、中国第十三届文华剧本创作奖、第四届老舍文学奖·优秀戏剧剧本奖等荣誉。

1973年,当郑怀兴的处女作《嫁妆》由榜头供销社业余文艺宣传队上演时,现场观众的热情,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

郑怀兴说,那年代没什么稿酬,乡亲们的笑声、掌声,就是对我最高的奖赏、最大的欣慰。

1986年11月,应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中国戏剧文学学会邀请,仙游鲤声剧团晋京演出《新亭泪》《鸭子丑小传》《晋宫寒月》,受到首都观众和专家的赞赏。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召开了“郑怀兴剧作讨论会”。

之后,在1990年底、2010年,福州和北京两地又分别为他举行了个人研讨会。

今天,在郑怀兴的抽屉里,还有未排演的剧本。每个剧本都有其独特的命运,只要是好作品,就不愁“养在深闺无人识”,要是差劣的,即使一时充好,吹捧再高,终究也会被时间老人所淘汰。他说,我所能做到的,只是对写过的作品不时地再推敲,不断寻找感兴趣的题材来写。

当问及这么多作品中,有哪些是自己的原型?郑怀兴回答,只有1980年创作的现代戏《遗珠记》,这是唯一一部带有自己影子的作品。主人公的积极乐观、不向现实妥协的精神,是郑怀兴一直秉持的,也是他赋予主人公的。他说,或许命中注定自己要成为祖师爷关汉卿所说的“一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自台湾讲学之旅起,郑怀兴多次往返于各地,为学生们讲授戏剧创作。也从自己的作品出发,受各媒体之请,写一些创作的心得刊发。“我始终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写文字的人,做不了艺术理论这类专业的、有高度的讲演,但尚可讲一讲自己的创作经历。”郑怀兴告诉记者,他就是一个平常人,一个以写字为生的平凡的人。

过古稀之年,郑怀兴说,他脑中还在构思一些素材,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下笔成文,也许明天,也许要很久以后。此生最爱的,就是与写戏为伴。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