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里有宗祠。巷,为仙游鲤城街道的济川巷;宗祠,为林氏大宗祠。 每每回老家,走入济川巷100米处的巷路右侧,即可见那雄伟壮观,建筑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历经九百多年历史沧桑的明代古建筑——林氏大宗祠。 豪气、敞大的宗祠大门正中,以红瓷砖为底色,题写的金字大对联:盛唐肇基绵三脉,华夏兴业益万支。林氏先贤从莆田迁徙仙游肇基开族,到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历经近300年;宋政和三年(1113年),龙溪知县林迪告老归隐,与仙游林姓在朝为官的林豫等族人,共同商议筹建宗祠。创建林氏宗祠后,林氏家族繁衍至今有十几代。 大门左侧的方形石碑上,镌刻了宗祠的历史简介。气势恢宏的大宗祠坐北朝南,正门上方悬挂着贴金楷体大字“林氏大宗祠”。宗祠面宽五间,进深二座;左右墙壁以白墙底色红石浮刻着飞禽花草图案;五间阔门上的八角大窗,均为花格,门窗之间均雕刻有字画,显得古朴典雅。正门口的左右安放石鼓一对:正面雕刻麟凤,侧鼓面也是精雕花草图案,寓意应是:吉祥、高尚之意吧。 进正门,可见宽敞的宗祠内拥有大门坛、下厅堂、上厅堂、左右有宽敞回廊;下堂与上堂之中的天井带进的暖暖阳光,为这近千年的宗祠带来了灿烂。宗祠的两边,延伸为左右龙虎护厝,各进深8间,共再有8个小天井,十分大气恢宏。在左右护厝互通的石拱门上,各有石刻的“仰泽”、“延恩”眉联。据看管宗祠的老者介绍:上下厅堂内的高大木柱有35对,屋架上下的斗拱、横梁54对。这些梁柱互相连结,对称排设,坚固大气;而且横梁上大多雕花,精细密致;有些为镂空贴金,精工巧作;有些显古朴庄严、古香雅致。 特别是上堂中的两对大金柱,使整个厅堂显得格外庄严、宏伟堂皇,更增添了明代建筑特点。上堂正中心供奉着1485个灵位,为林氏太始祖殷少师,以及自周至唐的列代名臣……在每年的11月25日这天,林氏后人会在此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并请来“戏班子”和“十音八乐”来“孝敬”供奉在祠堂的先人们。 据史料记载:宗祠始建于宋政和三年(1113年),后仙游县济川名贤林爱云,对宗祠进行过大规模翻建。竣工后,改名为“忠孝祠”,寄望传承忠孝家风。后又历经近300年,宗祠建筑物多处严重损坏。林氏前贤共同商议再次重修宗祠,竣工后更名为“仙溪大宗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宗祠作为长林小学校址;1958年被城关粮站所占,改为长林粮库。2000年冬,长林大宗祠差点被拍卖,在仙游县林氏源流研究会的申请保护下,才保留现今红墙红瓦,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林氏大宗祠”。2002年9月29日,三千多位海内外林氏宗亲,在大宗祠里举行了隆重的千年祭祖活动。 林氏大宗祠因其历史悠久,规模完整,已被列为“八闽四大宗祠之一”,与文庙、东门石坊、城隍庙合称仙游县城四大古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