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集中加工区配套污水处理厂 清水长流 仙水溪流域景观 核心提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榜头镇牢牢抓住主题教育主线,紧密结合当前各项实际工作,着眼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热点难点问题,有力地促进环境改善、乡村振兴、社会和谐,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往纵深发展。 提升水质 铺就绿色画卷 步游道蜿蜒曲折,绿茵丛中花团锦簇,满眼绿意倒映在清澈的溪水中……来到榜头镇莲墘大桥下的仙水溪景观带,一幅和谐的山水风情画卷展现在眼前。 “仙水溪的变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采访中,正在溪边散步的居民陈先生深有感触。几年前,这条河杂草丛生、泥沙淤积,一到暴雨天还会带来洪涝。而如今华丽转身,得益于榜头镇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作用,在木兰溪水质提升攻坚战中主动作为。 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以来,榜头镇党委紧抓“用党建带河长制,以河长制促党建”工作思路,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木兰溪水流域治理深度融合,形成“组织引领、党员示范、群众参与”的强大合力,有效构建了全流域治理、全民参与的河流治理新格局。 据介绍,该镇根据河流实际情况,设置镇、村两级河长,聘用专职河道专管员44人,全面负责全镇所辖河道的日常巡查与信息反馈、涉河工程的管护、配合相关部门现场执法和涉水纠纷调处、引导公众参与等工作。同时,将镇管的官杜陂、后堡渠、东象渠、丰收水库四大灌区及村级渠道纳入河长制专管员巡查制度,压实镇村两级河长和巡查员、专管员、保洁员“三员”责任。 该镇创新组织管理,把党支部建在治水最前线。该镇创建河长办党支部,支部书记由分管领导担任,并围绕该镇两条主干河流设立了木兰溪流域党小组和仙水溪流域党小组,形成“支部+河长+党小组”管理模式。在落实镇、村级“河长制”的基础上,坚持党建引领,退伍军人党员带头,建立8个河道共产党员责任岗,形成了一支担当能力强、环保意识强、表率作用好的党员队伍。 同时,以农村党员“设岗定责”为载体,设立志愿监督、劝导教育、义务巡河等党员先锋岗,协助开展巡河工作,共引导100多名无职党员主动认领。各村(社区)党组织借助每月15日的主题党日活动,积极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巡河护河清河”等志愿服务活动。 该镇充分运用网络技术,依托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电子河长”,在全流域安装视频监控设备80个,搭建数据网络采集、传输监控画面,设置视频监控管理中心,实现24小时远程监控、指挥,将河道日常巡查轨道纳入到数字系统实现网格化管理,为快速发现河道问题、有效打击涉河违法行为提供技术支撑,确保水环境综合治理效果。 榜头镇紧扣工作目标,制定了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与河长制“双提升”工作责任清单,逐项明确工作措施、目标要求、完成时限等。由该镇党委和河长办对村级河道共产党员责任段进行评比,对河道管理示范段进行挂牌,评选最美党员、最美河段,让先进党员有荣誉、让后进党员有压力,有效激发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防治污染 产业转型加速 在榜头镇艺都路中国石艺文化城,在建的榜头佛珠集中加工区已初具规模。该项目竣工投用后,通过无害化处理系统,将杜绝佛珠加工产业所产生的污水、粉尘,打造出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保型产业基地。 榜头镇作为中国古典工艺家具核心区和集聚地,近年来红木小件工艺品产业发展迅猛,区域内涌现出251家佛珠加工厂、家庭作坊等。然而,不少加工作坊由于规模小、地点分散,且没有配备相应的环保设施,无法集中管理,生产加工过程中难免产生污水、粉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主题教育中,榜头镇针对群众反应较多的佛珠加工作坊污染问题,下决心整改到位。因此,榜头佛珠集中加工区应运而生。 榜头佛珠集中加工区位于该镇艺都路中国石艺文化城2-6号楼一层,一期规划总面积6000平方米,规划入驻厂商100余家。主要建设内容为佛珠加工集中区、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等,总投资约600万元,其中佛珠加工集中区内部改造、装修投资约200万元,厂房内部划分为A、B、C三个区,每间厂房面积为20至80平方米不等。 据了解,该项目将分散的佛珠加工作坊统一搬迁至集中加工区,进行集中生产、规范管理,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水、粉尘等,进行规划排放、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一站式服务。项目运作由榜头镇政府通过引入第三方公司作为运营管理方,负责投资建设和招租工作。该项目加工区已建成了系统完备的污水收集管网,利用鼓风机收集粉尘,过水过滤后,通过污水管网统一收集。 记者现场看到,榜头镇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为该项目配套建设的污水处理厂正在施工中,通过建设六个污水处理池,收集的生产污水经过层层过滤,达到排放标准,同时还能够利用于再生产。该污水处理厂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达800吨。 截至目前,榜头佛珠集中加工区已完成内部厂房装修、水电施工、厂区排污管网布置和污水收集管网施工,预计春节前后竣工投用。目前,已有50余家佛珠加工厂完成签约,即将入驻。此外,该项目二期规划入驻厂商100余家,将于明年动工。 振兴乡村 共建美丽家园 走进榜头镇光埔村,只见老人们在房前午后绿荫下聊天下棋,孩子们在村部公园里嬉戏,还有成群的游客登山健身、游览景区,一幅怡人自乐的田园风情……在主题教育中,这个昔日经济滞后、环境脏乱的“空壳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成为发展后劲十足的先进村。 据悉,榜头镇党委充分引导,发挥村级党组织示范引领作用,带领村民共建美丽乡村,提升人居环境。光埔村围绕“整治裸房、垃圾清理、污水治理、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重点任务,经过努力,呈现出“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好景象。 在光埔村采访,随处可见的一抹抹绿意让人感到生机勃勃。该村购买100余个木质花箱,栽种三角梅等各类花卉,安置于村民的房前屋后,还引进200株高大的黄花桂,种植在村道上、村中空地、田边水畔。同时,拆旧房、建新居,对沿街民房进行立面改造,原来杂乱不一的墙面被刷上了各色油漆,经过手工彩绘成了文化长廊。 光埔村原来的村部旧址,年久失修、地域狭小,干部办公、村民办事极为不便。如今这一现象成为过去,一栋造型美观的三层小洋楼拔地而起,这便是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其中,一层为便民服务大厅,安排专职工作人员值班,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二层作为村委会办公区;三层是会议室。 与此同时,新村部前方空地经过改造,建起了占地1600平方米的休闲公园,有灯光篮球场、健身器材和公园等。该村还在下林宫前修建善治公园,在尾埕自然村修建健身广场,这些乡村公园都成村民茶余饭后娱乐的好场所。 为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去年以来,该村因地制宜,引导农户培育油茶特色产业,成立了光林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植“致富树”。在品种的选择上,该村引进优良品种小果油茶,有出油率高、品质好、产量大等诸多优势。去年年底,首批种下200余亩油茶,目前全部成活,长势良好。 记者了解到,这批油茶除了村集体占40%的股份外,还广泛发动、引导村民参与其中,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目前,70余户村民以股份制的形式,投资油茶基地。于此同时,该村新打造的50亩芦柑基地完成种植,下一步将打造出休闲采摘园。 该村党支部书记郑玉璧说,现在村里的农户基本上家家户户都种植油茶,少的二三亩,多的十几亩,形成了“户户有产业,家家能增收”良好发展势头。该村还引导贫困户,将上级扶贫资金入股油茶基地,“贫困户不花一分钱,就能当股东领分红。” 巡回调解 促进乡村和谐 “群众之间有纠纷,赶紧去找调解队。”在榜头镇,这已经成了耳熟能详的口头语。榜头镇探索创新“12345”巡回调解机制,协助各村居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42起,成为乡村一道和谐的“防火墙”。 榜头镇是人口大镇,农村点多面广线长。在主题教育中,榜头镇注重在田间地头解民忧,将破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作为重大整改课题。通过组织人民调解员主动下沉矛盾纠纷一线,听民声、察民情、解民事,大到集体利益,小到邻里矛盾纠纷等能够及时化解,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该镇创新建立了“12345”巡回调解机制。“1”是组成一支多位一体的经验丰富的巡回调解工作队;“2”是采取定期定点和不定期巡回相结合的两种方式预约上门调解或主动出击协调突发事件;“3”是重点开展涉工事权的民间纠纷调解,法制讲座和法律宣传、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受理法律事务等三个方面的工作。“4”是工作中坚持依法调解、平等自愿、维护诉讼权利、无偿服务的四项原则;“5”是制定了具体可行的矛盾信息收集上报、矛盾纠纷排查梳理、调解结果收集备案等“五步”工作流程。 榜头镇巡回调解队不但“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还添置了一辆巡回调解巡逻车,方便专职调解员下乡化解纠纷。调解队队长林世锦是赤荷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有20余年的基层调解经验。他告诉记者,目前调委会有7名专职调解员,由业务熟、威望高、责任心强的村干部和退休老同志组成,都是当地调解队伍里的行家里手。他们分片包干,负责经手榜头镇39个村居的纠纷调解事宜,群众碰到村里解决不了的民事纠纷,都可以求助调解队。 “前几天,差点酿成大事了,好在我们及时赶到。”林世锦回忆说。原来,村民杨某在黄某家中装修房屋,不慎从三楼跌落,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杨某家属纠集了几十人,到黄某家中讨说法,眼看就要动手。林世锦带领全体调解队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劝解,及时避免了冲突。 除了这种剑拔弩张的大矛盾,调解队经手调解的纠纷,多为宅基地、道路、田地等纠纷。比如,调解员陈玉聪经手的一件三方责任田地纠纷,年代久远,错综复杂。他坚持不厌烦、不放弃,前后跑了20多趟,终于化解了这期长达20余年的陈年纠纷。 如今,榜头镇巡回调解队一直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奔波,巡回调解民间纠纷,奉献着自己的余热,谱写出乡村和谐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