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
投稿信箱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文体>
仙游雁塔的真相
2020-04-15 10:03:14 游心华 来源:仙游今报  责任编辑:林婧晶  

仙游城里有座小雁塔,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年),简称“雁塔”,1980年9月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所谓“雁塔”,本指佛塔,后延伸为成语“雁塔题名”,传说唐代新科进士在曲江会宴后﹐常题名于雁塔。故民间以“雁塔题名”代称进士及第。

1995年《仙游县志》有关雁塔的记载:“雁塔,位于鲤城镇县体育场旁。系明代尚书郑纪于万历年间所建,用于科举张榜,故名雁塔。石构楼阁式,六角七层实心。边长0.7米,通高12.6米。叠涩出檐,无雕刻,仅在塔东北面二层上刻‘雁塔’二个大楷体字。塔刹为葫芦形。结构结实,保存完好。”因为有了这条官方记载,现在很多写雁塔的文章,几乎都原本照抄“郑纪于万历年间所建”。可是细加推敲,发现“郑纪所建”有失偏颇。经核对《四库全书》及《郑纪家谱》,发现郑纪生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卒于正德三年(1508年),享年76岁,而雁塔则是郑纪逝世72年后才建的,怎能说成是郑纪所建的?

雁塔位处县城文庙前的南湖(旧名“环带水”“堰池”,今名“燕池”、燕池埔、学前埔)东边堤岸上,现已湮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丛中。旧时,大蜚山之水流经西湖,尔后注入南湖,再注入东街(俗称东门)纠察庙门前的东湖,三湖贯通,其环如带,烟波浩渺,俗称“环带水”,堪称“一邑奇观”,后淤塞。古人曾留下谶语:“三湖水复涨,仙谿多卿相。”

文庙前为什么要修建雁塔,这可能是出于堪舆学家的构想,意在美化生态,改善风水,提振文脉,繁荣科举。

据最早的宋《仙溪志》载:“仙溪地方百里,科第蝉联,簪缨鼎盛,甲于他邑”,“道儒名士踵出,魁彦胜流,不可胜书。”(刘克庄语)据不完全统计,宋朝仙游一地诞生了587位进士,占福建7000多位进士总数的8%多,但到了明朝,仙游科举式微,有名可考的仅有43人。有感于此,先人们便绞尽脑汁在文庙(学宫)前兴建雁塔,借此完善风水,弥补缺失,希望有朝一日能重振昔日的辉煌。

明弘治《仙游县志》曾有如下记载:南湖,一名“环带水”,俗曰“腰带水”,在县治学宫之南……明大司徒、三朝元老郑纪生前撰《南湖记》一篇,细述南湖之来历。民国《仙游乡土志》对于南湖的描述:“(南)湖本唐宋旧迹,宽十余亩,深可数丈,得以操舟泛游娱乐。明郑尚书东园造舟于湖,名曰湖船。尝曰:‘吾官居一品,寿逾七旬。休疏十八九上,然后得遂今日之乐。有山水之真趣,无声色之荒淫。自奉无兼味,留客不及奢。’所撰有《湖船记》一篇。”

也许郑纪当初在发动民众修筑县城围墙时,也有过修建雁塔的设想,但壮志未酬,却于正德三年(1508年)寿终正寝,直到万历八年(1580年)后才有人在南湖堤岸边增建石塔一座,名曰“雁塔”。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仙游县志》卷之四“地舆志”记载了这一事实,称“南湖堤东有石塔”,但并未注明此乃郑纪之举。

从雁塔碑铭内容来看,修建的时间为“明万历年八年庚辰冬阳月吉旦立”,只是未标注功德主名氏。另据县志记载,万历四年(1576年),知县徐观复倡办尚志、顺则、归彝、养正等四所社学(明时官府设立的学校),后又办了近圣社学。万历七年,知县朱一化履新接替徐观复,他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好官,这雁塔可能是在他的任内倡建的。“朱一化,万历七年己卯由贡士任。鄞县人,仁政德泽,崇祀生祠在邑东郊。”(乾隆《仙游县志》)由此可见,雁塔与当时仙游大兴办学之风,振兴教育大业有关。

图为仙游城里的雁塔。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