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老屋的楼坈木地板曾经烤火烧了个窟窿,打了个补丁呐?”冬天一起在老家烤火时,堂哥问道。老家的冬天真的有点冷。 事后我特地去了那座二层土木结构的老房子瞧了一下,在二楼楼坈的木地板上还真找到了一个“补丁”,应该是杉木铺就的楼板曾经被炭火烧了个窟窿,后来再用一块木板重新把窟窿补上,就成了一个“补丁”。想不到这个“补丁”还隐藏着一段传奇的故事。 熟悉仙游、德化县史的人都知道毛票,他曾是老游击队长,仙游、德化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县长。毛票1917年出生于德化县水口镇,家境贫困,1942年6月起参加革命,率领游击队在德化、仙游、永泰一带活动开展武装斗争。1947年6月任戴云纵队直属支队第3中队长,参加戴云山战斗,战斗失利后,率领部分游击队员转移到南安八都、德化毛厝、仙游西区等地活动,有一阵子毛票和他的战友就潜伏在祖父家里。当时正值冬天,天气特别冷,游击队员又穿得少,大伙冻得直发抖,祖父就用铁盆子烧炭给大伙烤火取暖。因烟雾太大,毛票就把铁盆子端到楼坈去,当时农村房子的楼上地板都是用杉木铺就,大家围在一起说话没在意,发烫的铁盆子把木地板给烫烧了个窟窿,毛票和游击队员赶忙找了一块小木板钉补上,于是木地板就像打上了一个“补丁”。 老屋在村边,单门独院,利于隐蔽和活动,当时是仙德游击队活动的重要据点,毛票和游击队员多次集中在老屋开会研究大事。小时候曾听祖母讲,毛票身材高大,很是壮实,但对人可好了,一点都不凶,经常用闽南话逗伯伯姑姑玩,但伯伯姑姑一句也听不懂。有次毛票带领十几个游击队员在老屋驻扎吃住了一个多月,祖父人缘广、平时结交来往朋友多,乡人也不疑有他。闲时游击队员还帮忙劈了一整排的柴火,码得整整齐齐,当时游击队员大都出身农家,干起农活比知识分子出身的祖父利索多了,祖母还夸道,干农活倒是一把好手。离开时,祖父送了好多大米、咸菜、草鞋和银元给毛票和游击队员,还把自己担任特种区主任时的配枪“曲九”也送给了毛票,并带他们趁着夜色从屋后的山上出发。因为当时祖母正怀着三伯,挺着大肚子呢,所以祖母记得特别清楚。 祖父自己也多次接受任务前往德化、永春等地探听消息和传递情报,因祖父曾当过凤顶特种区主任,有了这个“护身符”,虽然在路上好几次遇到国民党兵,加上祖父的沉着冷静,每次都能化险为夷。祖父的战友,邻村坑西的林能,就是因为一次在送信时的路上遭遇国民党兵,被当场开枪打死,壮烈牺牲,新中国成立后追评为烈士。 1949年8月21日,县工委机关从钟山迁驻榜头。原中山镇镇长何维开按原先与游击队的暗允,作为内应,迎接游击队进城,何维开将维护商业治安的队伍开到后山靶场与游击队接洽、两支武装队伍共同维护城区安全。8月25日,刘佐周、毛票奉命率领游击队浩浩荡荡开进仙游县城,居民沿途设立茶水站,敲锣打鼓,夹道欢迎游击队入城,仙游和平解放。现在鲤城主街道“八二五”大街,就是为纪念仙游解放日而命名。当晚,闽中地委任命刘佐周为中共仙游县委书记,毛票为仙游县人民政府县长,负责中共仙游县委和仙游县人民政府成立的筹备工作。11月毛票调任德化县代县长,兼县警备大队大队长。 祖父如何与毛票结识相交,结下革命情谊,已无从考证了。那个时期,毛票带领游击队员多次在祖父家落脚,可谓是患难与共、肝胆相照了。毛票出身穷苦家庭,文化不高,对有文化、有学识的祖父极为敬佩,毛票调任德化县县长时,曾特意经过官尾邀请祖父一起随他去德化工作,但是祖父以教书育人也是为革命作贡献、家里孩子多且小要照顾等理由婉拒了毛票县长的邀请,因为当时祖父已经有五个孩子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祖父的历史问题得到平反,仙游县政府给祖父颁发了“五老荣誉证书”,追评为“老接头户”。因需要材料证明,三伯前往德化找到毛票,时离休后担任德化县老区促进会会长的毛票,听说祖父在“文革”的经历也扼腕叹息、不胜唏嘘,动情地说:“胜德兄为革命做了许多工作,也是我和游击队的恩人呀!仙游刚解放时,我负责筹备成立县委县政府,当时条件很差,连做饭的锅和睡的床都没有,这帮国民党败家子在撤退时破坏得一干二净,还是你父亲捐资添置的……” 祖父去世二十年后的一个清早,祖母也跟上第一缕晨曦离去,俩人墓在仙西学校边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