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
投稿信箱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文体>
“仙游茅笔” 与朱彝尊“茅笔歌”
2020-07-20 09:08:59 陈锦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林婧晶  

“茅笔”是明清时代蜚声四海的仙游名优特产。“茅笔”是传统毛笔的一个另类,她与普通毛笔的根本区别在于,普通毛笔的笔头均以动物须毛为原料,而茅笔则以茅草为原料。

乾隆版《仙游县志》载曰:“以草为之,出九鲤湖者佳。可作大书”。——县志还全文收录清朱彝尊《仙游茅笔歌酬徐检讨釚》(本文简称“茅笔歌”)。

“茅”即“白茅”,方言俗称“凤花”,是本地民间异妇孺皆知的禾草类植物。除了药用价值外,更被民间视为瑞草,积淀着异常深厚的植物文化内涵。在传统民间观念中,白茅具有镇邪避秽醒神的特殊作用,因而,端午节用以取代菖蒲,婚丧及其他民俗仪式则用以取代桃木剑……

白茅是瑞草,笔是神圣之物,以瑞草制笔,似乎合乎传统文化观念。然而,众所周知,以动物的须毛制笔是古人经过千百年的反复摸索、尝试和改进后的必然选择,这是由动物须毛符合物用的诸种属性决定的,因而从千百种传统天然材料中脱颖而出。而茅草毕竟属于植物纤维,其耐浸润、韧性、弹性和强度均不能与动物须毛相比拟,白茅真的可以作为制笔材料吗?用白茅制作的笔真的可以取代传统毛笔的功用吗?

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仙游茅笔不但能够在实用性上取代传统毛笔,而且一跃成为文房娇宠,深为各阶层的文人墨客所钟爱,都以能拥有一杆为幸事。尤其难得的是,当时的许多文坛名流都留下了咏颂茅笔的诗作。这类诗作除了县志收录的朱彝尊“茅笔歌”外,还有纳兰揆叙的《他山师以仙游茅笔见惠赋谢》、查慎行的《仙游茅笔歌》以及沈学渊的《仙游茅笔三十二韵》等。

朱彝尊的“茅笔歌”字颇生僻,又多用典故,普通读者颇不易解——

君不用铁梳梳秋兔毫,亦不用束青羊毛。

别搜凡材逞妙技,鼠须虎仆非尔曹。

吾闻仙游郭外山最高,仙人九鲤云中遨,

紫鳞三百二十四,白虾蟆吠黄鸡号;

有时悬崖忽题蝌蚪字,是岂不律人间操。

茅田深深野火烧,未尽樵夫荛竖赤脚腾硗嶅,

拔茅连茹缚作将,指节六寸之体兼头尻,

桃枝竹罢火熨贴,鹿角菜兔膏煎熬。

谁与智者创此物,将毋九何一范授以刻髓之芦刀?

垂虹亭长嗜奇癖,一床载得还吴艚。

分我一管已足豪,当其运腕大称意,

笔头公喜长坚牢,人生知己随所遭。

良工对之但骇愕,足使李展汗走屠希逃。

朱彝尊(1629—1709),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初学者,词人,曾参与《明史》修纂。主要著作有《曝书亭集》《明诗综》及《词综》等多部数百卷。

此诗为朱彝尊答谢文友徐釚赠送仙游茅笔而作。徐釚是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也是清代词人,也曾参与《明史》修纂。徐曾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归里后南下游历,在仙游购得蜚声天下的仙游茅笔,返回时特意赠送一杆给朱。朱见笔讶异,试用后颇觉称意,因叹物用之奇,乃作此诗。

朱彝尊“茅笔歌”主要是赞颂仙游茅笔在制作思路上另辟蹊径和制作工艺上的精巧。“鼠须虎仆非尔曹”谓茅笔的制笔材料与传统毛笔绝不相同。“鼠须”“虎仆”均为传统制笔材料,虎仆,古兽名,《太平御览》卷九一三引晋张华《博物志》:“有兽缘木,绿文似豹,名‘虎仆’,毛可为笔”,后因以之代指笔或制笔材料。“紫鳞三百二十四”代指“九鲤”之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鳞介篇》:“鲤,脊中鳞一道,每鳞有小黑点,大小皆三十六鳞”,后人因以“三十六鳞”作为鲤鱼的别称。“白虾蟆吠黄鸡号”渲染九鲤湖仙凡共处而彼此和谐的深幽境界。白虾蟆,即白蛤蟆,也就是白蟾蜍,指仙境中特有的灵物。唐吕岩《七言》以“玉女控拢苍獬豸,山童提挈白虾蟆”描述昆仑仙境,朱诗以此烘托九鲤湖的仙灵之气。黄鸡,指普通家鸡。“黄鸡号”即“家鸡鸣叫”,说明附近有山居的农家,“蝌蚪字”指古人传说九鲤湖石崖上不时会出现不可辨读的蝌蚪文(实为渲染九鲤湖的仙灵之气)。“未尽樵夫荛竖赤脚腾硗嶅”,意为砍柴的人在布满小石子的山头采集未被野火烧尽的(茅)。荛竖,割柴草的童子。硗嶅,指贫瘠、布满碎石的山头。“拔茅连茹缚作将,指节六寸之体兼头尻”谓采集白茅,扎缚成束,每束长度为六个“指寸”。指节六寸,指长度相当于“指寸”之六寸。“指寸法”是传统针灸用于计算距离取穴的方法,有“拇指寸”、“中指寸”和“一夫法”三种,“六寸”相当于两个四指并拢的宽度。“熨贴”指把扎好的笔头用火烘烤使紧实柔顺。“鹿角菜兔膏煎熬”指用鹿角菜胶和兔油慢慢熬煮。“将毋九何一范授以刻髓之芦刀”,谓莫非是九鲤湖仙人传授的制笔秘法?九何一范,说的是九鲤湖的何氏九仙和范侯公。刻髓,就是能刻入骨髓,形容刀具锋利。芦刀,古书上记载的一种植物,叶片锋利,可加工作刀具,本句极言制笔思路之新巧。“垂虹亭长”指的是徐釚,因为徐号“虹亭”。“李展汗走屠希逃”,谓像李展、屠希这样的制笔名家,如果见到茅笔的话,也会自愧思路、技艺都不如人家,因而走避不迭。仙游茅笔制作工艺之新奇巧妙由此可见一斑。

让今人遗憾的是,这种制笔工艺已经失传,这道金字招牌已然掩埋在历史的积尘下……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