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陶制品 半成品 烧炉 郭福美 职 业:制陶工 地 点:盖尾镇新窑村 温 度:38℃ 关键词:火、热 让人感到亲切 盖尾镇新窑村,这里因建制陶窑而得名,后创制仿古陶器,销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8月20日中午,年逾古稀的郭福美却没有休息,还在窑洞里忙碌着。 练土、拉坯、作画、烧窑……拉坯进行中,郭福美无法停下休息,记者采访时,正在制作壁炉的他,头也没空抬一下。制陶,是火与土的艺术。他提着炭烧的小火炉不停地忙碌着,已经成型的陶坯需要用小火炉微微烘干定型。烘干后,如裂缝要修补,花纹如有瑕疵则要精修。 温度计显示作坊内气温达38摄氏度。郭福美赤膊上阵,在炉火的辉映下,全身显得乌黑油亮,赤脚周旋于一个个陶器之间,他用心拿捏着土与火亲密接触的最佳时间,多一分陶坯会裂,少一分无法定型,似乎忽略了自己也在接受高温与炭火的“烤”验。 走进新窑村,犹如走进一条时光隧道。成排的瓦片土房前,摆满了形状不同的土陶产品,还有长长的斜坡形的窑洞。这里没有工厂机器轰鸣声,静谧安详。因纯手工的制作, 这门“土”艺术对火的掌握要求极高。郭福美告诉记者,火候的掌握关系到陶品的质量,在这个没有现代化设备的作坊里,对火候的掌握都是凭感觉和经验。烧炉时,先用大火在主炉烧24小时,再依次在22个窑窗烧火,火候逐步减小。只有经历高温才能锤炼出精品。 从十几岁开始,郭福美已跟土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早已习惯了高温的考验,火、热让他感到亲切,但行业的日渐式微更让他忧心,他更怕“寒冬”的考验。如今行业无后起之秀,年轻人也早已转行,从业人员从曾经的上千人减少到百余人,现在仅剩十数人。“做了大半辈子,年纪大了还能干啥?”郭福美仍在坚守着自己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