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看书能催眠,而我捧着王老师的散文集《乡路引我回家》,一口气阅读了前六篇,却越看越清醒,直到深夜,合上书,思绪翻涌,怎么也睡不着。 脑袋里全是那个物质贫乏而精神极度充盈的黑白年代的碎片:夏日晒谷场上的风车,头戴草帽掐谷穗的乡民,中午街门过道三五家凑在一起边聊边吃的场景,黄昏在野外捉甲虫的同伴,门前的老井,甚至夜里如豆的油灯和灯下补衣的母亲……过电影般在脑中闪现。 什么文学作品是打动人心的好作品?我认为首先是能引起读者共鸣,能在读者心中击起波澜的作品,王老师的散文就具有这样的功能。何以能如此,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首先,作者应是个至情至性的人,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作品中,与文中人物、事物不分主客。我与王老师未曾谋面,只是他公众号的粉丝,但从老师的文字中可以感觉出温度;我也不了解老师的年龄经历,但是读了他的文字感觉他是每个物件的见证者,每件事的亲历者。他这些文字不做作,都是从内心自然流淌出来的真实情感,唯其真实才会感人,才会引起共鸣。 其次,文学表现技巧娴熟,但又不留斧凿之痕,就像李白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最让人佩服,尤其是文中的细节描写,比如写手上起老茧,写手上的锄柄,写夏日的树叶,对父亲、老祖母、母亲、乡亲等的形象描写等等,都可感可知,细腻动人。还有大量比拟、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比如写扁担,已经让人无法把人和扁担截然分开,扁担就是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的人的代称。就如同庄周梦蝶,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但是不是说有了丰富的情感和高超深厚的文字功底就能写出好作品了。我觉得还有一点必不可少,那就是要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生活的作家,你的作品才可能接地气。 因为文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神话故事等,作者之所以写得逼真形象,那不是凭空想象来的,那是需要生活积淀,这种积淀获取的两个途径:一是读万卷书,没条件买书,可以听书,听故事。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从老人口中听到的《三国演义》、神话故事很多。二是行万里路。就如同司马迁的《史记》。也正基于以上两点,作品才不会是空中楼阁,才可能会亲民。 夜已经很深了,就让失眠来得更彻底吧!我继续徜徉在弯弯曲曲的乡路上,咀嚼着那些或浓或淡,忽近忽远,有苦有甜的日子:“头上的太阳也如一个硕大的蛋黄,流淌在地上的,是明亮如蛋清的天光”“我的凉床,我凉床上的童年……” 夏日,本来燥热的心顿时清凉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