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今天:
投稿信箱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仙游新闻网>文体>
“鼋”与泥石流——民间观念中的另类生物
2021-08-23 10:17:00 陈锦 来源:湄洲日报  责任编辑:林婧晶  

泥石流在莆仙民间有一个非常古老的方言名称,叫做“鼋”。发生泥石流灾害也跟“出孽龙”(并发山体滑坡的山洪)一样以“出”为动词,谓之“出鼋”。

“鼋”是古老的汉字,撇开神话成分,它就是一个自然物种。《说文》:鼋,大鳖也。所以,“鼋”就是鳖类爬行动物,像鳖而大,体重可达数百斤。神话小说《西游记》中“大闹通天河”和“白鼋驮经”讲到的那只“白鼋”,就是这种生物。

“鼋”在方言读作“银群切”(方言反切),与方言“顽”(笨重,迟钝等)同音。由于本地无鼋(即使有也会被认为是“大团鱼”,而且方志中也未见相关记载),所以,“鼋”在方言不表达原物种,用于自然动物仅见于“大头鼋”(即“平胸龟”)一名,此外,其在方言的运用就是特指能引发泥石流的神灵之物。

笔者老家在仙游东乡,这里旧属“安贤里”。东乡有一座最高的山头叫做“塔山”,山顶的南坡有一道石崖,石崖上嵌着个洞口呈拱门形的岩洞,世代称之为“鼋孔”(“孔”音同平读“空”)。父老相传,那是康熙壬子年塔山“出鼋”时留下的。据说,当时“鼋”就是从那个洞口喷薄而出……

在孩提好奇心的驱使下,纠缠了多位的叔公、婶妈后,终于综合他(她)们的口述,拼凑出三百多年前那场灾难的轮廓:当年,塔山脚下居住着一个姓宋的大家族,一千多口人,是当时安贤里最强盛最剽悍的族群。康熙壬子年,连日暴雨,仙水溪泛滥,改道漫向宋氏家族集居地前,把宋家男女老少逼到山脚下,这时,后山突然“出鼋”,泥沙巨石齐下,前后夹击,于是宋家噍类无遗……

当问到小孩最关注的问题“鼋”长什么样子时,老人们都说没亲眼见过,根据古人传说好像是成群结队的巨“鼋”在泥浆中游动;还有的说得更神秘,说是这批“鼋”流到莆田境内后,溪边许多村子的村民都看到巨鼋越来越多,水位也越来越高,并且每只巨鼋的背上都站着个红衣女子,乡民们用“浸尿”(存放在尿桶中的人尿)和“粗水”(粪坑里沤浸的肥水)去泼,被泼到了的乌龟和红衣女子就化为乌有,溪水也在回落……

这起灾难可以在现代编纂的《仙游县志·大事记》得到印证:

“康熙十一年(1672年):安贤里(今榜头镇)塔山山洪暴发,天柱岩前的过溪埔、火坑自然村宋姓居民1000多人死于洪灾。仙水溪因洪灾改道”。

“康熙十一年(1672)”正好岁次壬子!三百年后的现代人竟然准确记得当年灾难发生的年间,这不能不让人惊叹!

县志对灾难的描述是“塔山山洪暴发”,就是没提到笔者所期望的与“泥石流”有关的信息。这就无法为笔者“鼋”即“泥石流”的说法提供直接证据。为此,只能作以下阐述进行反证:

其一,“泥石流”是现当代地质学名词,传统古籍没有这种名词概念,在描述这类灾害时习惯划归洪灾。所以,县志关于“山洪暴发”的记述并不排除泥石流。

其二,“出孽龙”与“出鼋”在民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灾害概念,如果那场灾难真是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所致,民间会描述为“出孽龙”或“龙崩”,而不会说成“出鼋”。

其三,塔山坡度大,山体独立,受雨面积不大,而且对着宋氏集居地的南坡坡面很短,不会形成“山洪”,只有在坑道被泥石流堵塞的情况下,洪水才有可能挟带泥石流漫出南坡对宋氏住地构成威胁……

总之,当年使宋氏举族罹难的罪魁祸首当是泥石流。

主办:仙游县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2010www.xyx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594-8396686 投稿信箱:xr8396686@163.com
涉未成年人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企侵权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涉民族宗教网上有害信息举报电话:0594-8396686,举报邮箱:xr8396686@163.com
版权所有@仙游新闻网 技术支持:东南网 闽ICP备2023004176号 闽公网安备350322020000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