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开程、朱开斌兄弟为驻守卡口的志愿者送去汤圆。 昨日凌晨4时,记者向枫亭镇和平村村民朱开斌发起视频通话,不到3秒就接通了,他正在村内的卡口值班。黑夜为幕,又是一个通宵的值守即将结束。尽管因封控而没有村民出入卡口,但值班人员依然打起十二分精神,抵挡困意站好岗。 “我们这个卡口每次有3个人值班,一会儿就要换班了。等下我和我哥回家后,准备做点早餐给其他志愿者吃。”手机屏幕中,朱开斌的眼睛红红的,声音也略显沙哑。哥哥朱开程正和他一起值班。 朱开斌今年29岁,朱开程35岁,兄弟俩自村里封控管理后,主动请缨当志愿者。前两天,又逢中秋节,村民所需的生活物资比较多,朱开斌兄弟俩忙个不停,协助配送物资、维护核酸检测秩序、驻守卡口等,几夜未眠。 换班结束,天色还较暗。步行回家途中,朱开斌将手机切换到后置摄像头,带记者“云参观”村庄。 “我们和平村有上厝、下厝等11个自然村,东边是东海镇东沙村,西边与枫亭镇斗北村接壤,南面是仙游经济开发区,整个村四通八达,单单后埔自然村就设置了6个卡口,管控需要非常多的人力和精力。”参与志愿服务几天来,朱开斌将村情掌握得更清了,不时将镜头移向四周,让记者更好地了解村庄面貌。手机里传来阵阵脚步声和鸡鸣声。 不一会儿,朱开斌兄弟俩就到家了,直奔厨房。手机被放置在窗台边上,镜头切换到室内:只见朱开程起锅烧水,撕开食物包装袋;朱开斌取出一包一次性碗具和2个红色塑料桶,2人在不大的厨房内忙开了。 记者看见,兄弟俩要煮的早餐是汤圆。“中秋节,本来买了这些汤圆想煮给大家当夜宵吃,刚好下雨,要搬运生活物资再挨家挨户送上门,就没煮成。”手机那头传来时远时近的声音。 “值夜班的志愿者到第2天早上换班,基本上就是吃几口面包配一点矿泉水,现在天气也变凉,想让大家早餐能吃上一口热的食物,暖暖胃。”兄弟俩不时地与记者聊着。过了一会儿,揭开锅盖,一股热气冒出来,兄弟俩熟练地将汤圆倒入桶中。一切准备就绪,朱开斌冲着镜头说要去每个卡点送早餐,便切断了视频连线。 凌晨5时,朱开斌向记者发起视频通话,说汤圆已经分到每个志愿者手中了。镜头中,志愿者朱建平捧着一碗汤圆打招呼,乐呵呵地说:“好果(音),这一碗汤圆,吃一口甜甜蜜蜜,苦尽甘来。”汤圆冒着热气,在黎明中,传递着阵阵暖意。 “开斌,上坪今天的物资单我统计好了,有一户需要糖尿病的药,说再吃两天就没有药了。”“开程,后埔有人昨晚就打电话要煤气”……屏幕那头,志愿者们边吃边讨论着。 日出扶桑一丈高,防控事情细如毛,这样的日常每天在上演着。 东方现出了一片柔和的浅紫色和鱼肚白,志愿者们又开启了新一天的抗疫工作。 和平村,这个充满寓意的村庄,又见一缕阳光升起。 昨日上午11时,记者从我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和平村已被调整为低风险区,便第一时间连线告知朱开斌兄弟。连线中,正在分配物资的兄弟俩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分享这个好消息。“太好了!这是十几天来最美的等待。”“大家不要松劲,继续坚持。”阵阵欢呼和鼓舞从电话里传来。 |